深化文化哲学研究:掌握文化实践规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我们在谈论”文化”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一部电影,有人看得热泪盈眶,有人却觉得索然无味?为什么同样的行为,在这个国家被视为礼貌,在另一个国家却可能引起误解?这些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复杂的概念——文化。
文化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细究起来却让人头疼。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像迷雾一样难以捉摸。每个人对文化都有自己的理解,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记得看《摔跤吧!爸爸》时,印度社会对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偏见让我震惊,而影片中父亲突破传统观念的勇气又令人动容。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既能成为束缚,也能成为突破的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写过专门讲文化的书,但他们提出的唯物史观给我们指了条明路。恩格斯说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特别有意思,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监狱能禁锢人的身体,却关不住人的思想。文化就是这样,它既受制于物质条件,又有自己的小脾气,会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演变。
说到文化的规律,它就像一部永远拍不完的连续剧。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再到现代社会的流行文化,每个时代都在续写新的篇章。看《寻梦环游记》时,墨西哥人对亡灵节的理解让我印象深刻——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这种独特的生死观,就是文化独特性的最好证明。
“大文化”这个概念挺有意思,它就像一个民族的精神DNA。《阿凡达》里纳美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现代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形成鲜明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就是不同”大文化”的体现。这种总体性的文化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有趣的是,文化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就像电影里的角色互动。早期文化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比如《荒野猎人》里展现的印第安人生活方式。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和政治开始抢戏。《华尔街》里展现的金融文化,《纸牌屋》里呈现的政治文化,都是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影响文化的典型案例。
说到意识形态,它就像是文化这部大戏的编剧。《觉醒年代》里展现的新文化运动,就是意识形态变革推动文化转型的生动写照。意识形态不是简单的经济基础”复印机”,它更像是一个创意工作室,能把现实素材加工成各种文化产品。
当前我们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像是在拍一部叫《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片。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这部大片的导演指南,既要保证思想性,又要兼顾观赏性。就像《流浪地球》把中国价值观融入科幻类型一样,我们需要创造出既接地气又有高度的文化形态。
说到底,研究文化就像解读一部永远在更新的连续剧。它情节复杂,角色众多,但只要我们拿着唯物史观这个”遥控器”,就能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下次当你被某部电影深深打动,或者对某种文化现象感到困惑时,不妨想想:这背后是怎样的文化逻辑在起作用?也许你会发现,理解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