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电影台《原乡人》:海峡两岸的故事回顾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邓丽君歌声里的那个221;原乡人”,藏着台湾文坛最倔强的灵魂
“我张开一双翅膀,背驮着一个希望,飞过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向往的地方…”邓丽君温婉的歌声里,藏着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钟理和颠沛流离的一生。1980年,导演李行把这段传奇搬上银幕时,特意选用这首《原乡人》作主题曲,因为银幕上秦汉饰演的那个固执文人,正是用生命在诠释什么叫做”原乡情结”。
电影开场就是极具冲击力的画面:穿着日式学生服的钟理和在教室里突然站起来,当着日本教师的面把国语课本摔在地上。这个细节源自真实经历——日据时期,他宁可被开除也拒绝说日语,后来在沈阳的医院当翻译时,又因不愿替日本人办事而失业。林凤娇饰演的妻子平妹在雨夜里找到蜷缩在街角的丈夫,两人在东北的寒风中相拥而泣的场景,把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骨气与窘迫拍得令人心颤。
私奔戏码是全片最动人的段落。当时18岁的钟理和爱上同姓的平妹,在保守的客家村落里,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电影里有个细节:两人跪在祠堂前,族老把族谱摔在他们面前,说”同姓结婚,子孙不蕃”。他们连夜收拾包袱逃往大陆时,镜头扫过平妹偷偷带走的嫁妆——一对手工缝制的布鞋,这个道具后来反复出现,成为漂泊岁月里最温暖的念想。
在北平的胡同里,钟理和用笔名”江流”写作的场景特别有意思。摄影机俯拍他伏案的背影,桌上煤油灯的光晕染开稿纸,窗外传来小贩”硬面饽饽”的叫卖声。这时画面突然切到1970年代的台湾书店,一个年轻人从书架取下泛黄的《夹竹桃》,扉页上印着”1945年北平初版”——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巧妙串联起两岸的文化血脉。
电影后半段有段神来之笔:获文学奖那晚,咯血的钟理和在领奖台上突然看见年轻时的自己从满洲国的雪地里走来。这个超现实镜头把文人四十年的坚守具象化了,尤其是当银幕上出现他临终前还在修改《雨》的手稿,钢笔突然从枯瘦的手指间滑落,观众才惊觉,原来那些描写台湾农民的小说,字字都是用生命熬出来的。
听说3月15日下午电影频道要重播这部片子,突然想起钟理和日记里的话:”我要把台湾的泥土味写进小说,因为这才是中国人真正的乡愁。”如今再看林凤娇在片尾捧着丈夫骨灰走过笠山农场的镜头,忽然明白李行为什么要选在春分前后播出——那满山摇曳的相思树,不正是两岸永远割不断的血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