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吧!爸爸》5月开拍,文淇、倪虹洁、宁理领衔主演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文淇新片《燃烧吧!爸爸》:一场荒诞葬礼背后的青春突围
“爸,你这辈子活得也太不靠谱了吧?”预告片里,文淇饰演的顾立言站在灵堂前,对着父亲的遗像咬牙切齿地说出这句话。这个场景完美概括了《燃烧吧!爸爸》的基调——它既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的狂欢。这部原名《敲碎爸爸的头盖骨》的电影,在3月27日发布后迅速引发热议,不仅仅因为那个足够吸睛的片名,更因为它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家庭里那些说不出口的爱与痛。
电影从一场突如其来的死亡开始。文淇饰演的顾立言是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正忙着找工作、谈恋爱,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当她匆匆赶回家,等待她的不是想象中的悲伤氛围,而是一连串令人哭笑不得的荒诞场面。父亲生前居然组建了一个”治丧委员会”,成员包括他多年的牌友、广场舞搭档,甚至还有债主。这些人各怀心思地出现在葬礼上,把一场本该肃穆的仪式变成了闹剧。
导演刘潇阳和编剧张笑影显然深谙中国式葬礼的戏剧性。在中国,葬礼从来不只是告别逝者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亲戚间的恩怨、朋友间的虚与委蛇、邻里间的攀比算计。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戳人:治丧委员会的成员们为要不要在灵堂播放《小苹果》吵得面红耳赤,一方说这是逝者生前最爱,另一方坚持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不敬。这种荒诞又真实的场景,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也不禁思考——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办葬礼?
文淇的表演是影片一大亮点。从《血观音》里的早熟少女到《嘉年华》里的沉默旁观者,这次她完全颠覆形象,演活了一个在崩溃边缘强撑的当代年轻人。有一场戏是她深夜独自在停尸房对着父亲的遗体发泄积压多年的怨气,从指责到痛哭再到释然,情绪转换行云流水。而倪虹洁饰演的母亲则展现了另一种崩溃方式——她用近乎偏执的忙碌来逃避悲伤,坚持要给丈夫穿上一套根本不合身的寿衣,因为这个牌子”够体面”。
宁理饰演的角色目前还是个谜,但从预告片里他戴着墨镜在葬礼上分发名片的架势来看,很可能是父亲那些”不靠谱朋友”中的核心人物。这个角色的存在,似乎暗示着父亲生前有着女儿完全不了解的另一面人生。这也引出了电影的核心命题: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父母吗?当顾立言在整理父亲遗物时,不断发现令她震惊的线索——抽屉里藏着的离婚协议书、手机里从未提及的朋友、书架上被翻烂的《如何做个好爸爸》…这些细节拼凑出一个与她记忆中完全不同的父亲形象。
影片的英文名《Breaking Dads Skull》比中文名更直白地揭示了这种代际冲突。在中国家庭里,子女对父母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很少有机会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与欲望。死亡在这里成了一个契机,让女儿有机会”敲碎”对父亲的刻板印象,重新认识这个有血有肉的人。预告片中有个镜头意味深长:顾立言举着父亲的骨灰盒,突然笑了出来,因为她想起盒子里这个一本正经的男人,生前最爱干的其实是穿着花裤衩在阳台跳健美操。
《燃烧吧!爸爸》选择在上海拍摄绝非偶然。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尤为剧烈。电影里那些看似夸张的葬礼场面——电子花圈、直播吊唁、AI悼词…其实都是当下中国丧葬文化的真实写照。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重新定义生死这些永恒命题。顾立言最终没有按照传统流程送别父亲,而是带着骨灰盒完成了一场荒诞又温暖的”毕业旅行”,这何尝不是新一代对生命仪式的全新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虽然探讨的是沉重话题,但整体基调却是明亮欢快的。导演刘潇阳在接受采访时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而记住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笑着谈起他。”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让《燃烧吧!爸爸》在众多青春片中脱颖而出。它不煽情、不说教,只是诚实展现了一个女孩如何在混乱中重新认识父亲、理解家庭、找到自己的过程。
5月开机的消息传出后,影迷们已经开始期待文淇和倪虹洁这对”暴躁母女”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而从目前释出的片段来看,宁理饰演的神秘角色也很可能成为影片的惊喜所在。在上海的弄堂与摩天大楼之间,《燃烧吧!爸爸》正在拍摄一部属于中国年轻人的”另类成长故事”——在这里,成长不是通过恋爱或职场实现的,而是通过学会与逝者对话、与过去和解来完成的。
当顾立言最终把父亲的骨灰撒向天空时,她说的不是”安息吧”,而是”燃烧吧”。这个小小的台词转变,或许正是整部电影最想传达的信息:生命不该被悲伤定义,死亡也可以是一场庆祝。在这个春天,这部不按常理出牌的青春喜剧,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种面对失去的新角度——与其沉浸在悲痛中,不如笑着记住那些荒诞又温暖的瞬间。毕竟,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