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翻拍:外国人诠释中国经典之得失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最近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爆出个大新闻——美国娱乐公司要搞个”西游三部曲”动画电影!不是那种老套的改编,而是把《西游记》拆成《八戒》《美猴王》《哪吒》三个独立篇章。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迪士尼《青春变形记》里那个华裔女孩变红色小熊猫的设定,当时就在想:外国人到底能不能讲好中国故事?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2018年那部让全网炸锅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你还记得电影里福建土楼乱入北朝背景的违和感吗?更别说那些像是从日本借来的盔甲造型,还有把”气”翻译成”chi energy”的尴尬台词。我当时在电影院如坐针毡,旁边的大爷直接骂出声:”这拍的是个啥?”相比之下,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虽然也魔改历史,但至少把”孝道”这个核心精神抓住了,当年我们全班还集体学唱《Reflection》呢。
不过老外拍中国故事也有真香的例子。记得2015年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狼图腾》吗?那个把内蒙古草原拍得像流动油画的镜头语言绝了!特别是小狼崽第一次见到月亮的场景,蒙古族牧民说”狼的眼睛里装着整个草原的灵魂”,这种对”狼性”的诠释既没偏离原著,又让全球观众都能get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二刷时特意数过,全片出现了27次狼群狩猎的长镜头,每次运镜都像在跳蒙古舞。
要说最神的还得是1987年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这片子现在看依然震撼——故宫实景拍摄,陈冲演的婉容吃花那段戏,道具组真的找来清末宫廷菜单复原了点心。有个细节特别戳我: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那只蛐蛐罐从龙椅下滚出来,这个隐喻绝了!后来才知道剧组雇了三位清史专家当顾问,连宫女走路时绢花摆动的角度都要考证。
最近重看了1956年法国拍的《风筝》,讲中法混血儿在北京胡同找爸爸的故事。里面有个镜头特别有意思:法国小孩举着孙悟空面人穿过庙会,背景里变戏法的、卖糖葫芦的全是真实的老北京把式。虽然现在看有些场景像旅游宣传片,但比某些现代片里”唐人街式中国”真实多了。
说到动画,2003年梦工厂《辛巴达七海传奇》里出现过东海龙宫彩蛋,当时就觉得要是真拍《西游记》得多带劲。这次美方公布的《美猴王》概念图里,金箍棒变成分镜笔的设计挺有意思,但就怕又搞成《功夫熊猫》那种美式快餐中国菜。不过听说他们找了中央美院的团队做美术顾问,希望别再出现《尚气》里那种四不像的”东方奇幻”。
我突然想起去年网飞版《三体》预告片放出时,书粉集体吐槽”叶文洁怎么变成华尔街精英了”。这让我意识到,文化改编就像做宫保鸡丁——用花生米代替腰果可以接受,但要是把辣椒换成番茄酱就完蛋了。就像《狼图腾》导演说的:”拍中国故事不是往披萨上撒芝麻,而是得学会和面发酵。”
现在每次看到外国导演说要拍中国IP,我既期待又害怕。期待的是像《末代皇帝》那样的神作再现,怕的是又来一部《长城》式的文化串烧。不过话说回来,当年张艺谋拍《图兰朵》不也让意大利人看得目瞪口呆吗?或许真正的文化传播,就该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大可小,能伸能缩,但核心那根定海神针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