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回时》:探索“微短剧叙事”的深度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雁回时:当古偶遇上微短剧,亲情牌还能打多久?
最近追《雁回时》追得上头,这剧可太会拿捏观众了。开篇就是女主楚雁回骑着快马冲进城门,镜头一切直接跪在朝堂上喊冤。好家伙,三分钟不到就把”罪臣之女为父平反”的主线交代得明明白白,连片头曲都省了——这哪是古装剧啊,简直就是古装版的”短视频”。
要说这剧最狠的招数,就是把网文里那些”爽点”全给提速了。原著里磨磨唧唧二十章才揭晓的身世之谜,剧里第一集就让太子在御花园撞见女主后背的胎记。朝堂上那些弯弯绕绕的权谋戏,直接简化成几个老臣在奏折上按手印的特写。最绝的是男女主的感情线,别的剧还在玩”偶遇-误会-和解”的老三样,《雁回时》倒好,第二集女主就敢把匕首架在男主脖子上说:”要么合作,要么同归于尽。”
但你说它全是快节奏的爽剧套路吧,偏偏有几场戏又特别戳心窝子。楚雁回在牢里给父亲喂药那段,镜头从颤抖的汤勺推到父亲手腕上的淤青,再突然切到女主五岁时被父亲举过肩头的闪回。这种”亲情暴击”可比那些工业糖精管用多了,弹幕里哭倒一片。还有太子在御书房偷偷临摹母亲画像的戏,明明一句台词没有,愣是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绪全塞进那支掉毛的毛笔里了。
不过追到十几集就发现,这剧的人物跟走马灯似的。那个总在关键时刻送情报的茶馆老板,上次出现还是给女主递密信,下个镜头就在刑场被斩首了,连句遗言都没捞着。更别说那些工具人配角——礼部尚书永远在说”不合规矩”,太医永远摸着胡子讲”毒性古怪”,活像游戏里的NPC。有网友吐槽:”这剧的配角都是二维码成精吧?扫完就扔。”
最让我纠结的是楚家二小姐这个角色。原著里她黑化是因为发现了身世秘密,剧里改成单纯嫉妒姐姐受太子青睐。结果观众就看到她突然在宴会上打翻酒杯,又突然在祠堂放火,活像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倒是那个原著里早领盒饭的江湖郎中,剧里加了不少给贫民施药的戏份,反而成了评论区的人气王。看来编剧深谙”配角要想红,必须会发糖”的道理啊。
说到改编手法,《雁回时》简直是把网文”脱水”后再”冻干”。原著那些大段心理描写,全变成女主在铜镜前变换的眼神;繁琐的宅斗情节,直接用几个丫鬟传递的香囊就交代清楚。但有些地方快得让人措手不及,比如南疆使臣突然造反那集,弹幕全在问:”这哥们哪冒出来的?”后来才知道,原著里这个反派铺垫了十几章,剧里就给了三个镜头。
现在影视圈都在学这种”微短剧式叙事”,但《雁回时》至少证明:再快的节奏也架不住真情实感。当楚雁回终于找到证明父亲清白的血书,却发现要牺牲太子母亲的名节时,那个长达两分钟的面部特写简直绝了——愤怒、挣扎、绝望像走马灯在她眼里转,比什么大段独白都带劲。难怪有观众说:”这剧就像麻辣烫,看着都是速食,但汤底熬得够久。”
追完大结局突然明白,为什么现在连我妈都在刷竖屏短剧。不是观众没耐心,是大家早就受够了注水猪肉。《雁回时》这种”古装速食面”,至少料包给得足。只是下次再拍,能不能把配菜也腌入味点儿?毕竟谁都不想总吃”主角宴席,配角泡面”的套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