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色中国》首映 4月11日启程东方美学之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跟着陈晓卿的镜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寻色”之旅
你知道吗?就在前几天,一部叫做《寻色中国》的纪录片悄悄上线了腾讯视频。说它”悄悄”其实也不准确,毕竟这可是陈晓卿团队的新作,就是那个拍出《舌尖上的中国》的团队。不过这次他们不拍美食了,改拍颜色了。
我是在一个无聊的周五晚上刷到的这部片子。当时刚下班,正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突然看到腾讯视频推送的”中国首档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心想这又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点开一看,嚯,居然是陈晓卿团队拍的,那得看看。
第一集讲的是”帝王色”。说实话,以前我对古代皇帝穿什么颜色真没什么概念,就知道龙袍是黄色的。结果这片子里说,早在周朝就有”五色体系”了,青赤黄白黑,每个颜色都有讲究。最让我惊讶的是,秦始皇特别喜欢黑色,因为他相信黑色代表水德,能克周朝的火德。这脑回路,绝了。
拍摄团队跑遍了全国各地,连港澳台都去了。有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在山西的一个古建筑里,摄影师用特殊设备拍下了屋檐上的彩绘,那些颜色经过几百年风吹日晒,居然还能这么鲜艳。解说里说,古人用的都是矿物颜料,像朱砂啊、石青啊,难怪能保存这么久。
第二集讲的是”天地色”,这个更有意思。摄制组跑到贵州的侗寨,拍当地人用蓝靛染布。那个蓝色,真的跟画里走出来似的。侗族大姐一边染布一边唱山歌,歌词里全是跟颜色有关的比喻,什么”天上的云白得像棉花”、”山里的树叶绿得发亮”。我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天人合一”。
这片子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不光是讲历史。每集最后都会请现代设计师来讲讲,怎么把这些传统颜色用到现在的衣服、家具甚至手机壳上。有个90后设计师说,她就是从故宫的屋檐彩绘里找到灵感,设计了一系列国潮服饰,卖得可火了。
说到故宫,第三集里有个片段特别逗。摄影师为了拍太和殿屋顶的黄色琉璃瓦,专门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解说员说,古人建房子特别讲究,连瓦片的颜色都要跟着太阳走,早上看是一种黄,中午看又是一种黄。这不就是最早的”氛围感”吗?
我特别喜欢第四集讲”女性色”的部分。摄制组找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绣娘,老人家手指都变形了,还能绣出特别精细的花样。她说小时候学刺绣,光是分线就要学三年,要把一根丝线分成十六股,每股染不同的红色。现在想想,我们网购时纠结”正红还是酒红”的样子,简直弱爆了。
这片子每集只有四十多分钟,但信息量巨大。上周五那集讲”民间色”,拍到陕北的剪纸艺人,那些大红大绿的配色,放在别处可能觉得俗气,但在黄土高原上就特别和谐。艺人说,祖辈传下来的口诀是”红配绿,看不足”,因为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庄稼。
我查了下资料,这片子是贵州茅台冠名的。开始还想,酒厂赞助色彩纪录片是什么操作?看了才知道,茅台酒的包装设计师也出镜了,说他们选用的红色是有讲究的,叫”绛色”,比一般的红色更沉稳。弹幕里都在刷”突然想喝茅台”,笑死。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五集结尾,摄制组在徽州拍到的场景。老房子白墙黑瓦,突然下雨了,雨水顺着屋檐滴下来,在墙上画出一道道灰色的水痕。解说员说,这就是最中国的颜色——”雨过天青云破处”,古人连下雨都能看出美感来。
现在这片子才播到第六集,据说有三季的规划。我同事上周去北京出差,正好赶上他们在798办的首映论坛,回来说现场看到了好多颜色样品,都是从古画里提取出来的。有个学者说,敦煌壁画里用的绿色,现在都复刻不出来了,因为原料绝迹了。
说实话,看这个纪录片之前,我从没想过颜色能有这么多故事。现在走在街上,看到广告牌、衣服甚至外卖包装,都会下意识想想:这个颜色在古代叫什么?有什么讲究?陈晓卿团队果然厉害,连看颜色都能看出”舌尖”的感觉——让人看完就饿,不对,是让人看完就想去找更多关于颜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