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石先生》8.15上映 谢君豪致敬教育先贤 (22字,保留核心元素:影片名、主演、档期、致敬主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黑板擦换成枪炮声:这群教授如何在战火中守护中国教育的火种
“同学们把几何课本收好,我们明天要翻越这座山。”1938年的深秋,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黄际遇站在临时教室门口,身后是日军轰炸广州的滚滚浓烟。这个场景将成为电影《坪石先生》中最具冲击力的画面之一——当谢君豪饰演的黄教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完最后一个椭圆,远处传来的不是下课铃声,而是敌机俯冲的尖啸。
2025年5月21日厦门全国电影交易会上,这部聚焦抗战时期教育迁徙的影片正式宣布定档8月15日。选择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上映,制片方显然想让观众记住的不仅是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有另一群”没有拿枪的战士”。主演谢君豪在发布会上特别提到:”黄际遇教授编写的《高等几何学》《代数学》至今仍是数学系必读书目,可当年他带着这些讲义转移时,包裹里还塞着学生没批完的作业本。”
影片开篇就用极具张力的镜头语言再现了1938年10月21日的广州沦陷。岭南大学图书馆里,杜定友教授(原型为图书馆学家杜定友)正在将珍本古籍装箱,特写镜头扫过他颤抖的手指——这是他在巴黎索邦大学求学时抄录的手稿。而中山大学建筑系主任卫梓松(原型为建筑教育家卫梓松)则带着学生们连夜测绘校园,因为”明天这些建筑可能就不存在了”。导演用交叉蒙太奇将三个知识分子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他们分别带着微积分公式、建筑图纸和古籍目录踏上西迁之路。
迁徙路上的细节被刻画得惊心动魄。有个长镜头跟拍教授们用扁担挑着书箱行走在粤北山道,突然遭遇日军侦察机,黄际遇立即指挥大家用几何课本铺成”SOS”求救信号。这个情节源自真实历史——当时南迁师生确实发明了用反光课本作为防空警报的方法。在坪石临时校舍,暴雨夜抢救被淋湿的教材那场戏里,卫梓松脱下西装外套包裹《营造法式》刻本的动作,让观众看清了这位建筑学家衬衫肘部早已磨出的补丁。
“文化人打起仗来更较真”——片中这句台词在杜定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敌机轰炸导致油墨短缺,他带着学生用锅底灰和猪油调制出临时油墨;为保护《永乐大典》残卷,他把自己的棉被拆开做成防潮书套。有场戏令人泪目:深夜油灯下,黄际遇一边听着远处炮声,一边在作业本上批改学生证明黎曼猜想的尝试,批注写着”思路正确,但第17行ζ函数展开有误”。
影片最精妙的设计是平行呈现了两种”迁徙”:教育家的地理迁徙与知识的精神迁徙。当镜头扫过黄际遇在颠簸卡车上还在推导非欧几何公式时,画外音是他战前在课堂上的讲解:”坐标系可以平移,但真理永远固定。”这种对照在卫梓松身上更明显——他坚持要建筑系学生继续测绘破庙斗拱,因为”等打完仗,你们要重建的不仅是房子,还有中国人的审美坐标”。
《坪石先生》的英文片名直译为”黑板上的战争”,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全片主旨。在韶关坪石镇的临时教室里,教授们用三角函数计算炸弹落点,用建筑力学指导挖防空洞,甚至用古典文献学破译日军密码。当黄际遇说出”保住一个公式,就是守住一块国土”时,镜头切到现代某大学图书馆——他编写的教材正在被00后学生翻阅。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地诠释了何为”文脉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没有回避知识分子的困境。黄际遇在得知儿子参军阵亡后,曾愤怒地摔碎计算尺;杜定友面对古籍被焚毁时,也有过”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的崩溃。但这些动摇反而让他们的坚持更显珍贵——当黄际遇重新捡起计算尺继续讲课,黑板上还留着摔碎时的裂痕,这个意象被影评人誉为”年度最震撼电影画面”。
8月15日上映当天,正好是黄际遇1945年在《科学》杂志发表《战时数学教育之回顾》80周年。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纪念,让这部没有战争大场面的抗战片有了特殊分量。就像预告片里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轰炸过后,教授从废墟里捡起半块黑板,用粉笔写下未讲完的定理,而背景音是渐强的上课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