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戛纳力荐《东极岛》:西法影片探社会难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以下为符合要求的正文内容,共约850字)
—
戛纳电影宫的灯光在第二竞赛日亮得格外刺眼。我挤在媒体席第三排,眼看着多米尼克·摩尔带着《137号案件》的团队快步走过红毯。这片子开场就是个长镜头——巴黎司法部档案室里的灰尘在阳光里飘着,检察官让娜的指甲油剥落得斑斑驳驳,她正用这双手翻着2018年那桩离奇自杀案的卷宗。银幕上突然切到案发现场的监控录像,死者从十七楼窗口坠落的瞬间,镜头却定格在窗框上那个生锈的137号门牌。
这片子狠就狠在把官僚系统的冷漠拍出了体温。有个细节我记到现在:让娜发现关键证据被上级压着,她在茶水间把速溶咖啡粉直接倒进嘴里干嚼,背景音是隔壁办公室打印机”咔嗒咔嗒”吐纸的声音。导演摩尔在发布会上说,他们特意找来当年涉案的真实公务员当顾问,”那些人在片场看到道具文件都会生理性手抖”。全片115分钟像上了发条,连配角都带着股档案柜的铁锈味——跟昨天那部慢吞吞的《国家公诉员》比起来,简直像把冰锥扎进奶油蛋糕。
下午转场看《接近终点》时,我的耳膜还在嗡嗡响。西班牙导演阿尔伯特·塞拉这次玩大了,开场十分钟就把观众扔进摩洛哥的沙漠锐舞派对。男主带着小儿子找失踪女儿那段,夜视镜头下全是荧光涂料涂满全身的年轻人,电子乐低音震得影院地毯都在抖。最邪性的是沙漠日出那场戏,镜头突然切到女儿失踪前拍的手机视频——她对着镜头说”这里的星空像被扎了孔的锡纸”,下一秒画面就跳接到解剖台上她指甲缝里的荧光粉末特写。
这片子的声音设计绝了。当父亲在帐篷里发现女儿日记时,背景音是两公里外派对的残余鼓点,混着沙漠风声像某种摩斯密码。有个法国记者在散场时吐槽:”这哪是找女儿,根本是欧洲中产掉进异域文化绞肉机。”但我觉得导演其实在偷偷埋温情线,比如小男孩用捡来的锐舞手环给路边野狗当项圈那段,比什么父子相拥的俗套戏码动人多了。
说到动人,梁静带着《东极岛》的海报出现在电影宫二楼时,中国媒体区快门声立刻响成一片。这女人太知道怎么抓眼球了——她穿着改良旗袍,肩上却搭着件渔网似的针织衫,活像把电影里那个海岛渔村的矛盾穿身上了。场刊封面用的剧照也绝:晨雾里的礁石上蹲着三个抽烟的老太太,她们背后是艘漆成蒂芙尼蓝的破渔船。
在论坛上梁静聊得实在:”去年《狗阵》拿奖后,取景地甘肃那个村现在民宿房价涨了三倍。《东极岛》里我们拍废弃灯塔的戏,当地文旅局连夜给灯塔刷了新漆,结果道具组又得做旧回去。”她说着掏出手机展示取景地照片,台下法国人”啧啧”声不断。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片中反复出现的海蟑螂特写,其实是梁静坚持要拍的,”这些小东西在礁石缝里爬了亿万年,比人类更适合当东极岛主角”。
两场主竞赛片看下来,我衬衫后背都汗湿了。《137号案件》里检察官最后在档案室崩溃大哭时,镜头扫过她办公桌上那盆枯死的绿萝——和开场时枝繁叶茂的样子对照,官僚系统的窒息感都不用台词说。而《接近终点》片尾更绝,父亲带着儿子离开沙漠时,车载电台突然切到女儿失踪前常听的那首电子乐,镜头却定格在后视镜里越来越远的沙丘,像块正在愈合的伤疤。
现在电影宫外头,梁静那幅《东极岛》巨幅海报正在夕阳里反着光。中国媒体都在猜这次能不能复制《狗阵》的成功,我倒想起她刚才说的:”渔民说台风天之后的海最清亮,拍电影也是,得等生活沉淀出渣滓才行。”这话放在今天的竞赛片上也合适——《137号案件》沉淀的是体制的渣滓,《接近终点》滤出的是文化的残渣,都够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