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评委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中国导演张忠在伊朗:当电影成为两国对话的桥梁
五月的德黑兰,空气中飘散着玫瑰的芬芳。2024年5月3日至9日,第三届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在这里如火如荼地举行。来自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多部作品汇聚于此,荷兰的先锋实验短片、爱尔兰的温情小品、俄罗斯的宏大叙事、中国的东方美学,在这个中东电影圣地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而在这片光影交织的舞台上,中国导演张忠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不仅是本届电影节评委席上唯一的中国面孔,更肩负着推动中伊电影合作的重要使命。
电影节期间,张忠的行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在德黑兰电影博物馆的会客厅里,他与伊朗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电影组织国际事务总干事穆罕默德·塔伊布相谈甚欢。塔伊布特别提到去年在德黑兰艺术影院重映的《长安·长安》,”那场放映结束后,观众席上有位老教授拉着我的手说,终于看到了丝绸之路上流动的光影诗篇。”亚太地区总干事哈尼则对张忠带来的中国4K超高清技术展示片赞不绝口,画面中敦煌壁画的飞天仿佛要跃出屏幕。伊朗国家广播电视台的负责人莫赫辛·巴尔马哈尼更是在会议桌上摊开地图,指着里海沿岸说:”下一部合拍片可以考虑在这里取景,我们波斯湾的日落和你们西安的黄昏,应该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
说到《长安·长安》,这部2022年诞生的中伊合拍片堪称两国电影合作的里程碑。记得在德黑兰电影资料馆的特别展映会上,当银幕上出现西安城墙与伊斯法罕清真寺交相辉映的空镜时,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部由张忠执导、伊朗著名女导演纳基斯·阿贝耶监制的作品,讲述了一段跨越丝绸之路的现代爱情故事——中国文物修复师与伊朗地毯商人在长安城重逢,两人共同破解一件波斯古瓷上的密码,揭开了一段被尘封的驼队往事。影片最后十五分钟的长镜头尤其令人难忘:摄像机跟随主角穿梭在西安回民街的烟火气中,波斯语叫卖声与陕西方言奇妙地混响,镜头缓缓升起,现代都市的霓虹与古代丝绸之路的星图在夜空中重叠。
“你们可能不知道,在伊斯法罕的后期制作中心,我们为某个转场镜头争论了整整三天。”张忠在电影节大师班上分享道,”伊朗团队坚持要用传统细密画的渐变效果,而我们中方则想尝试水墨晕染的数字化呈现。最后阿贝耶导演突然说:为什么不让骆驼商队的剪影从中国水墨变成波斯金箔呢?这个灵光乍现的创意,后来成了全片最受好评的转场。”这种创作中的碰撞与融合,正是跨国合拍最珍贵的部分。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导,张忠的学术背景为他的电影实践提供了独特视角。在德黑兰大学电影系的讲座上,他展示了一组珍贵的历史照片:1979年北京电影学院与德黑兰艺术大学的首次学术交流,黑白影像里年轻的学生们围坐在胶片放映机旁。”当年我们讨论的是如何用电影语言讲述本民族的故事,今天我们在探讨如何用光影搭建文明的桥梁。”说着,他播放了新合拍项目的概念片花——戈壁滩上的风电矩阵与波斯湾的石油井架在暮色中形成奇妙的对话,画外音是丝绸之路古调与现代电子乐的混音。
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伊朗扎德透露,正在筹备的第二部合拍片将聚焦当代题材,”可能是关于德黑兰的地铁工程师与北京的新能源专家共同解决某个技术难题的故事”。张忠对此充满期待:”电影就像丝绸之路上新的驼队,驮载的不再是瓷器与香料,而是我们共同的想象与情感。”
媒体节闭幕当晚,德黑兰米尔音乐厅的穹顶下,各国电影人举杯相庆。张忠与伊朗导演们围坐在波斯地毯上,手机里播放着《长安·长安》在喀山电影节获奖时的观众反应视频。画面上,一位哈萨克斯坦老人擦拭着眼角说:”这就是我们祖先走过的路啊。”此刻,在现实中的德黑兰,新一轮的电影合作正在酝酿。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在大银幕上看到,现代”钢铁驼队”如何沿着数字丝绸之路,继续书写文明交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