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援疆情:《情润天山》6月10日上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跨越五千公里的心跳
手术室的灯光打在宋致远医生的额头上,细密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落。视频那头,江苏的医疗专家们正通过远程系统指导这场跨越五千公里的心脏手术。屏幕上的心电图曲线微弱却顽强,就像病床上那个叫小古丽的柯尔克孜族女孩的生命力。这是电影《情润天山》里最揪心的一幕,也是新时代援疆故事的缩影。
老宋这个角色,身上带着”白衣圣人”吴登云的影子。当年吴登云从扬州医学院毕业来到帕米尔高原,在乌恰县医院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电影里有场戏特别打动人:暴风雪夜,老宋骑马去牧区接生,马累倒了就徒步走,最后是柯尔克孜老乡们举着火把来接应。这些细节都来自真实故事,就像吴登云当年为抢救烧伤的柯尔克孜族儿童,从自己腿上割下13块皮肤移植。导演陶明喜说,他们采访了二十多位援疆医生,发现每个人手机里都存着当地患者康复后的照片,”这种牵挂,比任何台词都有力量”。
科技援疆的进步在电影里展现得很实在。记得有场戏,徐瑞辉调试远程医疗设备时遇到沙尘暴,当地护士二话不说脱下外套罩住机器。后来成功完成克州首例远程心脏介入手术时,苏州的专家和克州的医护隔着屏幕击掌,小古丽的父亲把馕饼分给所有人。这些画面让人想起现实里,江苏援疆医疗队带去的”5G+远程超声”技术,让帕米尔高原的孕妇能在县医院接受江苏专家的产检。
艾丽娅巡边的段落拍得特别美。镜头跟着她骑马走过盖孜峡谷,怀里揣着丈夫(边防军人)的照片,给界碑描红时哼着《玛纳斯》史诗。有场夜戏,她在帐篷里给牧民接种疫苗,帐篷外是狼嚎,帐篷里是婴儿的啼哭。这个角色集合了十多位护边员的故事,就像现实中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在冬古拉玛山口守边五十多年,在石头上刻下无数”中国”。
产业援疆的线索设计得很巧妙。通过黑头羊品种改良带出整个产业链:江苏专家带来的冻精技术,当地青年学会人工授精,合作社统一收购羊毛,最后做成地毯销往东部。这让人联想到真实的克州平原戈壁设施农业基地,江苏援疆队引进的草莓种植技术,让柯尔克孜族老乡亩收入从300元涨到3万元。电影里老宋和牧民在羊圈接生的镜头,和现实中扬州专家在温室教种植的画面重叠在一起。
取景地的选择藏着深意。奥依塔克冰川下的手术车,慕士塔格峰前的义诊帐篷,这些场景都是实拍。剧组在海拔4000米处遭遇七次沙尘暴,有场戏拍了三天才捕捉到合适的阳光。美术组跑遍克州收集老物件,连医院墙上的表彰栏都按九十年代样式复原。最震撼的是拍转场镜头时,无意拍到柯尔克孜族老人对着江苏医疗队的旧照片行礼——这个意外被剪进正片,成了最催泪的片段。
影片结尾,康复的小古丽在杏花树下跳起库姆孜舞蹈,老宋的白大褂口袋里插着刚收到的江苏家书。这个画面让我想起采访过的援疆教师王华,他生前最后条短信是”就把我埋在可克达拉吧,我要看着孩子们上大学”。或许正如导演所说,这部电影就像帕米尔高原的石头城,每块砖上都刻着两个词:一个叫”我来过”,一个叫”我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