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回忆录》:安纳西最佳动画长片引进确认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黏土捏出的伤痕与救赎:当《蜗荷回忆录》把破碎的心拼回原样
听说亚当·艾略特的新片要来了,就是那个用黏土捏出《玛丽和马克思》的怪才。这次他带着《蜗荷回忆录》闯进1970年代的澳大利亚小镇,镜头对准的是个唇腭裂女孩格蕾丝。北京电影节提前尝鲜的观众散场时都在抹眼泪,豆瓣上已经炸出8.4的高分,有人说”像是有人用针线把观众的心缝在了银幕上”。
格蕾丝的世界从父亲猝死那天就裂成了两半。她和双胞胎弟弟吉尔伯特被不同家庭领养时,弟弟偷偷塞给她一只蜗牛标本。这个细节后来成了全片最狠的催泪弹——在养母把”丑八怪”锁进阁楼的夜晚,在被同学用石子追打的放学路上,格蕾丝总在玻璃罐里添一只新蜗牛。黏土动画特有的粗粝质感把这些场景拍得特别真实,你能看清蜗牛壳上的每道螺纹,就像看清女孩脸上每道泪痕。
成年后的格蕾丝遭遇了更荒诞的暴击。某个雨夜,自称昆虫学家的男人用一盒稀有蜗牛标本就骗走了她的婚姻。当这个男人卷走所有藏品消失时,镜头给到婚戒在泥水里滚动的特写,黏土捏成的戒指居然能看出磨损的划痕。最绝的是处理”弟弟死讯”那段,定格动画用逐帧拍摄展现格蕾丝把噩耗电报折成纸船的过程,每折一下都有黏土剥落的细微声响。
这片子的黑色幽默都带着玻璃碴子。比如格蕾丝在福利院认识的闺蜜平姬,这个满嘴脏话的胖姑娘总说”要死在巧克力堆里”,结果真在巧克力厂事故中送了命。但正是她留下的废弃厂房,阴差阳错成了格蕾丝的蜗牛养殖场。那些曾被当作怪癖的养蜗牛知识,突然成了救命稻草。动画师们用半年时间手工制作了287只形态各异的黏土蜗牛,有个镜头是蜗牛爬过平姬遗照,在相框边缘拖出闪亮的黏液轨迹。
当所有人都以为故事要在格蕾丝重获新生处结束时,导演突然扔出王炸——某天她收到盒匿名寄来的蜗牛标本,触角排列方式与弟弟童年秘密手势一模一样。寻找的过程拍得像惊悚片,黏土场景突然切换成类似《天使爱美丽》的饱和色调,直到游乐场旋转木马出现那刻,所有观众都和格蕾丝同时发现:那个满脸伤疤的检修工,正用变形的嘴唇吹着他们儿时自创的口哨旋律。
据说试映时有观众质问导演为何把重逢戏设在破败的游乐场,亚当·艾略特在问答环节拿起块黏土解释:”童年创伤就像被捏变形的黏土人偶,所谓治愈不是把它压回原状,而是学会爱上新的形状。”这话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全片最动人的镜头,是姐弟俩坐在生锈的旋转企鹅上分食冰淇淋,格蕾丝的唇腭裂和吉尔伯特的烧伤疤痕在夕阳里构成对称图案。
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好莱坞报道》说这片子是”给不完美灵魂的情书”。它不像主流动画那样用糖衣包裹痛苦,而是把伤痕直接做成艺术品。听说国内引进版连蜗牛黏液的光泽度都没调,这种对创伤的诚实呈现,或许才是我们期待它明年上映的真正理由。毕竟在这个滤镜过载的时代,需要有人提醒我们:生而破碎的裂痕,也可以是光透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