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佳话:《浪浪山小妖怪》上海首映,欢笑与泪水共舞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作为《中国奇谭》系列首部登陆大银幕的作品,延续了此前短片《小妖怪的夏天》的世界观设定,将叙事时间置于“孙悟空到来之前”的浪浪山时空,讲述西游宏大叙事中那些被忽略的边缘角色——一群没有名字的小妖怪如何追寻自我价值的故事。影片以喜剧动画为类型基调,却不止于制造笑声,而是通过四个性格迥异的小妖怪组团假扮唐僧师徒的西行之旅,勾勒出一幅属于普通人命运图景的寓言画卷。
故事的主角是由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和猩猩怪组成的“草根取经团”。它们既没有通天法力,也没有显赫出身,却在因缘际会下决定假扮成唐僧师徒,踏上一段既荒诞又热血的冒险旅程。这一设定本身便极具解构性——它打破了传统西游故事中对“取经团队”的神圣想象,转而以底层小妖的视角重构叙事,让经典焕发出新的解读空间。小猪妖作为团队发起人,不像传统英雄那样拥有超凡能力,而是以提供情绪价值、维系团队凝聚力见长;蛤蟆精在保守现实与追寻梦想之间不断挣扎;黄鼠狼精本是话唠却被迫扮演沉默寡言的沙僧;外表魁梧的猩猩怪内心柔软爱哭,却必须硬撑起齐天大圣的威风形象。这些角色身上的反差感不仅是喜剧效果的重要来源,更映射出现实中许多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在社会的期待与自我的真实之间寻找平衡。
影片的创作团队由《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人马组成,包括监制陈廖宇、导演於水等核心主创。他们在艺术风格上坚持“笔墨入镜”的理念,刻意保留手绘的笔触与质感,运用水墨渲染、留白等传统美术语言构建电影镜头,使整部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国风美学特征。这种视觉风格不仅是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西游题材动画(如《大闹天宫》)的致敬,更是一种艺术传统的当代传承。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宏大叙事中嵌入了大量生活化的细节,比如“妈妈叮嘱多喝水”这样的日常对话,让奇幻故事落地于普通人的情感体验,增强了观众的心理共鸣。
在2025年7月22日于上海举办的首映礼上,影片以“没有名字”为主题,巧妙呼应了其关注平凡个体的核心立意。放映现场笑声不断,映后反响热烈。演员黄晓明表示这部电影“既好笑又感动,是一个关于获得勇气、活出自我的故事”;音乐剧演员阿云嘎则特别赞赏其东方美学风格和情感张力,称影片唤醒了自己童年观看上美影动画的温暖记忆。导演李豪凌期待本片能延续中国动画的“奇迹之年”,而导演张末则认为影片以新颖视角解构经典,满足了观众对小妖怪故事的好奇与想象。
作为一部定位于商业市场的动画喜剧,《浪浪山小妖怪》并未停留在浅层的娱乐表达,而是通过小妖怪的冒险之旅,叩问了关于身份认同、自我价值与集体梦想的深层命题。它试图告诉每一个普通人:即使没有名字、不起眼,也可以成为自己生命故事中的英雄。目前,该片正在全国多城开展巡游及特别放映活动,为8月2日的正式公映预热。这部电影或许将以其独特的视角、真诚的表达和鲜明的美学风格,为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思考。
在传统神话叙事往往聚焦于英雄与神怪的宏大历险时,《浪浪山小妖怪》选择将镜头转向浪浪山世界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让它们成为故事真正的主人公。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拓展了西游IP的叙事边界,也体现出中国动画在创新与传承之间寻求平衡的艺术野心。它用幽默包裹思考,以奇幻映照现实,最终讲述的,其实是每一个在时代浪潮中努力寻找自身意义的普通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