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乐、俞灏明、包贝尔力荐!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圆满闭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的戈壁滩上,秋风送爽,嘉峪关南湖大厦内光影交错。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在这里落下帷幕,为期三天的活动以“光影流转,丝路华章”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影视创作者。这场在古丝绸之路要塞举办的文化盛宴,不仅征集了800多部作品,最终精选55部入库展映,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桥梁。
在开幕式上,嘉峪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立桢的致辞道出了这场活动的深远意义。他强调,电影周不仅提升了嘉峪关的文化魅力,更成为甘肃走向世界的“光影之窗”,推动着“影视+”生态的融合发展。这一表述精准捕捉了电影周超越单纯影视展映的更大抱负——通过影像艺术,激活一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基因。
本届电影周的活动设计呈现出清晰的三大脉络。在影人培育方面,大师讲堂与研学采风相结合,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与业内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产业交流环节则聚焦创作跨界融合与非遗传承,探讨电影艺术如何与传统文化形成良性互动。而展映传播板块则致力于打造多元观影平台,让不同类型的作品都能找到自己的观众。从参展作品分类来看,16部剧情短片、10部纪录短片、5部动画短片、11部长片和13部大学生短片,构成了丰富而立体的展映矩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单元的精彩表现。《永隔一江水》《白日候鸟》《小巷》《缝》等作品展现了青年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表达。这些作品或许在技术上尚显稚嫩,但其中蕴含的原创力和思想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在最具长片潜质短片单元,《周日永恒》《溃疡》《无间》等十部作品获得了专业评委的认可,这些作品在有限的时长内展现了完整的世界观和延展可能性。
纪录短片单元中,《吹梦无踪》《着陆倒数》《绝唱》等五部作品以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多样面貌。而动画短片单元则呈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无二》《毗沙门天》《丝路行者·鸠摩罗什》等作品在形式探索和内容表达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准。
活动期间,多位嘉宾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演员包贝尔鼓励青年创作者敢于追梦,认为电影艺术需要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耿乐则从表演角度出发,强调情感真实是电影成功的核心,技术的进步不能替代真实的情感表达。导演袁楠茜分享了纪录片创作的心路历程,她的“如出发,必到达”的信念,道出了纪录片工作者对真实不懈追寻的执着。动画导演卢昊旻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中国动画需要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技术追赶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内核的构建。作家韩松落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评价则展现了对历史题材创作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该作品以严谨史观深入历史人物内心,为历史影视创作提供了新范式。
本届电影周特别设置的两项荣誉引人注目。短片至长片最佳跨越导演奖授予了覃亚,他从《原地打转》到《如果悲伤可以解释》的创作历程,印证了一位导演的成长轨迹。覃亚在获奖感言中形象地比喻,从短片到长片的创作如同从短跑变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能量与责任。另一项荣誉“最具长片改编潜质剧集”则花落《左宗棠收复新疆》,评委会认为该作品成功驾驭了宏大历史题材,剧作扎实,具备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嘉峪关本身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地,也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关城,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自然风貌,为与会青年导演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导演覃亚就特别提及在嘉峪关古城墙漫步时获得的创作启发,甚至考虑未来在此取景拍摄。这种地理空间与艺术创作的互动,正是电影周选择在嘉峪关举办的深层原因——让创作者在历史现场感受时间的厚度,从而激发更有力量的创作。
随着本届电影周的圆满落幕,未来的蓝图也已经绘就。第十一届电影周确定将于2027年举办,嘉峪关将继续作为光影艺术的交汇点,为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2011年首届举办至今,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已走过十届历程,这个年轻的电影节展正在以其独特的定位和坚持,在中国电影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不仅是作品的展示窗口,更是思想的碰撞场、人才的孵化器。在电影艺术面临技术变革和审美多元的今天,这样的平台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未来的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