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主创“四季银幕”特别路演重逢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2025年9月21日,电影《只此青绿》的主创团队踏上了青岛的土地,在多家影城与观众展开面对面的交流。这次路演活动汇聚了领衔主演谢素豪、饰演“制墨人”的戴可伟以及吴宇婷、刘沛然、崔嵘巍等主要演员,他们带着这部备受期待的作品与影迷分享创作心得。此时,距离影片正式加入2025大银幕演出季仅过去六天——该演出季于9月15日刚刚拉开帷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青岛之行恰逢影片“北大”全球首映礼一周年,为此次活动增添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这部电影源自同名舞蹈诗剧的改编,由被誉为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和韩真共同执导。领衔主演阵容包括张翰、孟庆旸和谢素豪,他们共同将这幅国宝级画作《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搬上银幕。影片讲述了十八岁天才少年画家希孟与众多无名工匠共同淬炼出这幅传世名作的动人故事。通过精湛的舞蹈表演和细腻的电影语言,影片在大银幕上完美呈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宛如一幅流动的青绿长卷,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路演现场,主创们分享了各自对影片的理解和创作感悟。领衔主演谢素豪尽管腰伤突发,仍坚持出席所有活动,这份对观众的珍视之情令人动容。他坦言,此前三百多场舞台表演的经验为他在电影中精准把握情绪奠定了坚实基础。“每一次舞台演出都是一次情感的淬炼,这些积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内心世界,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大银幕上的真实表演。”
戴可伟在片中饰演“制墨人”一角,他将墨的生命源于“由烟至墨”的锤炼过程与角色所传递的工匠精神紧密联系。“制墨的过程就像艺术创作本身,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打磨和沉淀。这个过程虽然缓慢,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希望通过这个角色,让观众感受到传统工艺背后那份执着与坚守。
吴宇婷则表达了她对影片美学价值的理解。她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影片中纯粹的美与工艺人的坚守,并认为电影是一幅“留白”之作。“我们刻意在叙事中保留了一些空间,期待每位观众都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那不是空白,而是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
刘沛然分享了进入专注创作状态的秘诀。他透露,闭眼静心、完全投入是他找到角色感觉的方式,并将这种状态比作篆刻人的专注。“当我闭上眼睛,屏蔽外界干扰,就能更好地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专注与篆刻艺人在方寸之间精心雕琢的状态如出一辙,都是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崔嵘巍对影片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为,老师不仅是技艺的传递者,更是审美与文化的引路人。“影片以轻快幽默的方式呈现师生互动的段落,但其内核是对艺术追求的郑重致敬。这种师徒传承不仅关乎技艺,更关乎精神的延续。”
这些创作理念的分享,让观众得以窥见这部艺术影片背后的深层思考。主创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共同愿望: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吸引更多“展卷人”关注并共同传递这份千年的文化记忆,使其代代延续。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显得尤为珍贵。
从舞台到银幕,《只此青绿》完成了一次艺术形式的成功转换。舞蹈诗剧的韵律感与电影语言的叙事性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融合。影片不仅再现了《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更通过镜头语言展现了宋代美学的精髓。青绿山水的意境、工匠精神的传承、艺术创作的艰辛,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在路演现场的互动中,观众们对影片展现出的东方美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多位主创提到,当代观众对传统文化作品的接受度远超预期,这让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充满信心。通过大银幕的震撼呈现,那些曾经停留在博物馆展柜中的艺术品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以更贴近现代观众的方式讲述着跨越时空的文化故事。
这次青岛路演不仅是电影宣传的一站,更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观众对话的桥梁。主创们带来的不仅是影片本身,还有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从制墨到绘画,从师徒传承到个人突破,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蕴含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诠释。这种诠释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基于深刻理解之上的创新表达。
在电影市场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只此青绿》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它不追求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美的视觉呈现,引导观众静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艺术尝试,为中国电影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随着路演活动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这部独具特色的电影作品。从青岛到全国,这场关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对话正在持续扩展。主创们的真诚分享与观众的积极反馈,共同构筑了一个文化交流的空间,让千年的文化记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