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陈佩斯等大咖共话《里院喜剧节》论坛:喜剧百年笑谈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的青岛,海风送爽。在第二届里院喜剧节开幕论坛的现场,一场关于笑声的百年回望正在展开。论坛以“笑看中国喜剧百年”为主题,汇聚了黄渤、陈佩斯、倪萍、宁浩、贾冰等喜剧界的代表人物。这场在青岛中国电影院举行的思想碰撞,金句频出,笑声不断,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一场精心编排的脱口秀。
论坛的开场别具深意——放映了中国现存最早尚可观看的电影《劳工之爱情》。这部百年默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被中国电影资料馆视为“镇馆之宝”。而此次放映地点的选择更是蕴含深意:青岛中国电影院正是该片导演张石川当年在青岛创办的首家中国人电影院。百年轮回,这部经典之作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归”故地,为整场论坛奠定了历史与传承的基调。
嘉宾们对这部百年经典给予了高度评价。黄渤从专业角度赞赏了影片超前的制作意识,指出其中已经运用了画中画、快进等电影手段,演员的敬业精神也令人钦佩。陈佩斯的见解更为深刻,他认为默片实际上继承了中国戏曲的艺术精髓,特别注重肢体造型的表达,堪称中国喜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倪萍则从观众感受出发,认为这部创作于百年之前的作品至今观看仍不觉落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属难得。宁浩从导演视角分析,指出影片已经具备了多种喜剧特点,为现代喜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话题自然转向当下的喜剧创作。今年暑期档广受好评的电影《戏台》成为讨论的焦点。陈佩斯在讨论中强调,无论喜剧形式如何变化,“好的故事”始终是喜剧的核心所在。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场嘉宾的认同。倪萍则从更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从张石川到陈佩斯这一脉相承的喜剧传统,认为喜剧将始终陪伴着中国观众。宁浩的感触尤为深刻,他坦言观看《戏台》时被感动落泪,认为优秀的喜剧能够穿透命运的表层,引发观众的自我审视。陈大愚则分享了话剧版《戏台》历经十二年打磨、演出三百多场的创作历程,以及参与电影版制作的收获。
随着讨论的深入,嘉宾们开始分享各自与喜剧结缘的故事。陈佩斯和倪萍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卓别林对他们早期艺术生涯的影响。宁浩讲述了一段童年趣事:因为擅长讲述陈佩斯电影里的故事,他常常能在犯错后通过这种方式免于父母的责罚。这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喜剧作品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贾冰则坦言受到在场多位前辈的影响,并提到自己注重从各地喜剧形式中汲取营养,包括南方的滑稽戏等地方喜剧类型。
论坛进行中,2025年里院喜剧节的整体规划也逐渐清晰。与往年相比,本届喜剧节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德云社、开心麻花等二十六个喜剧厂牌和团队将带来七十一余场演出,构建起国内喜剧品类最为齐全的喜剧盛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喜剧节首次实现了脱口秀、相声、默剧、Sketch、即兴喜剧、漫才等主流及新兴喜剧形式,与皮影戏、快书、双簧等传统非遗喜剧的同台呈现。在为期十天的节庆期间,将有包括类似盲盒形式和街头巷尾表演在内的八百多场演出密集登场,旨在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喜剧体验。
青岛这座城市与里院建筑成为嘉宾们热议的另一个话题。作为青岛人的黄渤,希望喜剧节能够容纳各种类型的喜剧,满足不同观众的观赏需求。倪萍深情回忆了在青岛里院生活的往事,对青岛建筑的层次感和优美风景赞不绝口。宁浩则是第一次见到里院建筑,他认为这种建筑形式与四合院、乔家大院等传统建筑截然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值得细细品味。叶逢春认为在里院这样的特色空间里演出是宝贵的经历,这种环境促进了不同喜剧门类演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这场开幕论坛只是今年“里院共话”喜剧系列论坛的起点。紧随其后,九月二十四日将举行以“中国喜剧的名片与底蕴”为主题的第二场论坛,九月二十八日则以“从围观到共创,属于公众的喜剧永不散场”作为整个系列论坛的收官之作。这些论坛将继续汇聚喜剧界的众多名家,从不同维度探讨中国喜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从百年默片到当代多元喜剧形式,从影院银幕到里院空间,这场论坛不仅梳理了中国喜剧的发展脉络,更展现了喜剧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勃勃生机。笑声穿越时空,在不同的表演形式间流转,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回荡,却始终连接着演员与观众,连接着历史与当下。中国喜剧的百年历程,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对话与碰撞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