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插曲:为何经久不衰?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推出十四集系列专题《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这一系列节目分为《我们的胜利——电影中的抗战烽火》与《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两个部分,其中后者以十首经典抗战电影歌曲为切入点,通过人物访谈、音乐解析与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重新诠释抗战历史的壮阔图景。在系列节目中,《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作为1956年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成为展现抗战文艺经典魅力的重要个案。
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与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历史紧密相连。铁道游击队最初名为“枣庄铁道队”,于1940年整编为“八路军鲁南铁道大队”,其主要任务是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在津浦铁路沿线开展游击作战。这支队伍的事迹通过作家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而广为人知,随后被改编成电影,使这段历史更加深入人心。影片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由时年二十六岁的吕其明作曲,他本人曾亲历抗日战争,对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吕其明提出应当增加一首歌曲,以展现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提议得到了导演的认可,于是诞生了这首传唱至今的经典之作。
从音乐创作的角度看,《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融合了山东民歌的音乐元素,结构上采用“抒情开头+铿锵中段”的设计,既体现了游击队员细腻的情感世界,又展现了他们坚定的战斗意志。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异常顺利,未经修改便被直接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对生活真实的准确把握与艺术提炼的高超能力。吕其明在回顾创作过程时强调,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是文艺作品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正是基于对游击队员真实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他才能创作出如此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在电影叙事中,《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与紧张激烈的剧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强了影片的抒情色彩。当歌声在微山湖的夕阳中响起,画面与音乐的融合不仅缓解了战争的紧张氛围,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正义性与人民对胜利的坚定信心。这种艺术处理手法使得影片超越了单纯的战争叙事,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艺术礼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指出,铁道游击队的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破袭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影《铁道游击队》在题材上具有惊险片的样式特征。歌曲的加入强化了影片的抒情性,通过宁静画面与残酷战争的对照,更加突出了正义战争的主题。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它作为电影插曲的成功,更体现在它超越时空的传播力。这首歌曲至今仍在广泛传唱,被誉为“扎根民族土壤”的经典之作。它的持久生命力源于其对民族情感的真切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的生动诠释。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这首歌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作品范畴,成为中国人民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抗战电影及其音乐作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功能。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它们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感体验,使后世观众能够跨越时空界限,理解那段峥嵘岁月。《我们的胜利》系列专题通过重温《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样的经典作品,不仅回顾了民族抗战的史诗,更镌刻了历史记忆与胜利精神。这种以电影与音乐为载体的历史回顾,为当代观众提供了一种感性的历史认知途径。
抗战文艺作品的经久不衰也引发了对当下文艺创作的思考。吕其明提出的“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创作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必然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的真实情感。这一点在《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当下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从每晚二十二点持续播出至九月十日的《我们的胜利》系列专题,通过电影艺术与音乐语言的结合,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阐释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样的经典作品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注脚,而成为激活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它们以艺术的方式证明,真正的历史记忆不仅存在于文献档案中,也存活于人民的集体传唱与情感共鸣里。这种通过文艺作品进行的历史教育,既保持了历史的严肃性,又赋予了历史以情感的溫度,使得抗战精神得以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