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电影 电影资讯 《只此青绿》重映:主创揭秘幕后故事

《只此青绿》重映:主创揭秘幕后故事

《只此青绿》重映:主创揭秘幕后故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初的海边,海浪电影周如期而至。九月七日傍晚,一场备受瞩目的红毯仪式上,《只此青绿》主创团队的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导演周莉亚、韩真,领衔张翰、谢素豪,演员刘沛然等一一走过红毯,他们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这部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的电影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更预示着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艺术的美妙邂逅。随后的特别放映及映后互动环节,让首批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主创们对作品的深厚情感与创作心路。
这部即将于九月十五日在全国范围正式上映的电影,其实有着颇为特殊的渊源。它并非原创剧本,而是脱胎于近年来备受赞誉的同名舞蹈诗剧。更难得的是,从编导到演员,电影版完全由原舞剧团队打造,这种创作路径在当下的影视改编中并不多见。为了让部分观众先睹为快,制作方还特别安排了九月十三日至十四日在限量影院的点映活动,这种谨慎而精致的推广方式,恰恰呼应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气质。
《只此青绿》重映:主创揭秘幕后故事-1
映后交流中,主创们分享了各自与作品结缘的心路历程。周莉亚导演用“久违的老朋友”来形容与电影版《只此青绿》的重逢,言语间透露出对作品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韩真导演则从创作方法论的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神秘面纱——在她看来,创作过程是理性思考与感性灵感的精妙平衡,那些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动人瞬间,实则由无数个“灵光乍现”汇聚而成。这种对创作过程的坦诚剖析,不仅让听众得以窥见艺术生产的复杂性与魅力,也打破了人们对艺术创作常有的浪漫化想象。
领衔主演张翰在片中饰演希孟一角,他的分享尤为动人。从最初的模仿角色,到逐渐与角色产生“灵魂共振”,他描述了一种超越表演本身的投入状态。这种演员与角色之间界限模糊的创作体验,往往是优秀表演艺术产生的关键。而饰演展卷人的谢素豪则坦言,自己在每场表演中都深情投入,以至于“百分之百落泪”。这种近乎全情投入的表演状态,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支撑,更依赖于演员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共情。
《只此青绿》重映:主创揭秘幕后故事-2
对于年轻演员刘沛然而言,《只此青绿》有着特殊意义——这是他从学校毕业后的舞剧和电影作品。他在分享中表达了自己从中的获益良多,这种从校园到职业舞台的过渡,通过一部充满文化底蕴的作品完成,无疑为他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监制兼总制片人傅若清的一席话,则道出了整个创作团队的初心。他明确表示,创作的初衷是传承中华文化及中式美学,并认为电影人有责任让这样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这种自觉的文化担当,在当下多元而喧嚣的电影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示我们,电影不仅是娱乐产品,也可以是文化传承与美学教育的重要载体。
业内的初步反响也印证了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以《捕风追影》为人所知的杨子导演在观表示,《只此青绿》刷新了他对电影的想象,甚至数次感动落泪。他从中看到了文艺创作者的共同影子,这种同行之间的认可与共鸣,往往比普通观众的评价更具专业深度与洞察力。
从本质上讲,《只此青绿》的核心主题始终围绕着中华文化之美的展现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推动。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跨越的文化对话,一次中式美学的集中呈现。通过大银幕的语言,那些在舞台上稍纵即逝的优美瞬间得以永恒定格,从而触达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在全球化语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讲述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已成为文艺创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此青绿》的创作团队通过舞蹈与电影的跨界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答案。他们不仅将传统的舞蹈诗剧转化为电影艺术,更在转化过程中保留了原作的精髓与神韵,这种创作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
从红毯亮相到特别放映,从主创分享到业内评价,所有迹象都表明,《只此青绿》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艺术形式转换,而是带着明确文化使命感的创作实践。它试图在商业电影市场与高雅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娱乐消费与文化传承之间建立连接。这种尝试无论最终市场反响如何,其探索本身就已经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随着点映活动的展开和全国上映日期的临近,观众将有机会亲自走进影院,评判这部作品是否真正实现了主创们的艺术理想与文化抱负。但无论如何,这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积极探索中式美学当代表达的创作姿态,已经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思考维度与发展可能。在技术与形式不断更新的电影领域,这种回归文化本源的创作方向,或许正预示着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某种重要路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辣椒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ajiao.toodiancao.com/4298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