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9.15上映:千年东方美再现银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只此青绿》于2025年9月15日全国上映,并在9月13日至14日期间安排了限量点映活动。这部影片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其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舞蹈、绘画以及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形成了一种跨界的艺术表达形式。影片的核心情节围绕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展开,她在深入研究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过程中,意外地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进入了北宋少年画家希孟的精神世界,亲历了他创作这幅传世杰作的心路历程。这一设定不仅构建了古今对话的桥梁,更通过研究员与画家之间的精神共鸣,探讨了艺术创作中灵感与执着的本质。
影片的叙事结构独具匠心,分为“问篆、初见、唱丝、听雨、寻石、习笔、青绿、淬墨、苦思、入画”十个篇章。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幅独立的画卷,既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象,又共同串联起希孟从酝酿灵感至最终完成画作的完整过程。例如,“问篆”篇章通过篆刻艺术的展现,隐喻了艺术创作中对传统根基的追溯;“唱丝”则以丝绸工艺为背景,描绘了细腻情感与物质材料的交融;而“青绿”作为高潮部分,直接呼应了《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象征着自然与艺术的终极融合。这种章节式的叙事不仅增强了影片的仪式感,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在艺术风格上,《只此青绿》以中式美学为核心,强调静谧、内敛与对称的视觉语言。影片的画面构图常常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留白与平衡理念,使得每一帧都宛如一幅动态的古典画卷。青绿色作为主色调贯穿始终,不仅还原了《千里江山图》的原始韵味,更通过色彩的渐变与流动,传递出自然山水的灵动与深邃。舞者的身姿在影片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动作轻盈如风,衣裙如水墨般晕染开来,与背景的青色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人画合一”的意境。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凸显了舞蹈的肢体语言,更将无形的艺术灵感转化为有形的视觉符号,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视觉象征的运用是影片的另一大亮点。舞者通过集体编排,时而化作连绵的青山,时而形成流动的江河,水面泛起的涟漪则像是画中的笔触,既具象又抽象。这种象征手法不仅强化了影片的叙事深度,更传递出对传统文化敬畏与传承的主题。例如,在“寻石”篇章中,舞者模拟采石过程的动作,暗喻了艺术创作中对素材的艰辛探索;而“淬墨”则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了创作中的反复打磨与升华。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精髓,也让观众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
影片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认可,包括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展映荣誉,以及第1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造型设计”提名。此外,它还在第20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中斩获“最佳音乐奖”“最佳处女作奖”和“评委会大奖”提名,豆瓣评分稳定在8.1分,被许多观众誉为“年度最美电影”。这些荣誉不仅肯定了影片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其在全球范围内对文化多样性的推动。公众评价中,观众普遍称赞其将古典美学与现代电影技术完美结合,认为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文化意义来看,《只此青绿》深刻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影片通过跨越千年的叙事,将北宋的绘画精神与当代的科研视角相连,强调了文化根源的延续性。非遗技艺如篆刻、丝绸、制墨等在片中并非简单的背景元素,而是作为叙事的一部分,生动再现了这些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引发了观众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影片以艺术的形式提醒人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与传承,而非固守于过去。
总的来说,电影《只此青绿》通过其独特的叙事结构、视觉美学和文化内涵,成功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它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舞蹈、绘画与电影语言的完美融合,更在情感上触动了观众对文化传承的共鸣。作为一部融合多元素材的作品,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观众在欣赏其静谧壮阔的画面之余,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对生命、自然与艺术的永恒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