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高群书执导抗联电影,重现三万壮士七百生还传奇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生还》正在全国范围内持续热映,这部作品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献礼之作,被列为中宣部国家电影局“十四五”规划重点影片,也是今年唯一一部以“战斗者”姿态直面抗战历史的电影。影片将镜头聚焦于一段相对鲜为人知却极为悲壮的历史篇章——东北抗日联军留守部队在主力西征后,面对日军残酷围剿、给养极度匮乏以及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环境,依然坚持游击作战,最终部分战士突破重围至苏联境内整训,被改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亦称第八十八国际旅),并在经过严格训练后重返东北战场,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的全过程。
导演高群书此次将创作视角首次投向东北抗联这一题材,他以其一贯擅长的纪实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观众构建了一幅血肉丰满、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高群书曾执导《风声》《东京审判》等经典作品,对历史题材的把握和人物刻画有着独到功力。在《生还》中,他选择以一名普通抗联女兵的视角展开叙事,这一设定不仅使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具贴近性和感染力,也让观众能够通过个体命运的起伏,更直观地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的艰辛与壮烈。影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改编自年龄最小的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这为影片注入了坚实的历史真实感和情感厚度。
在艺术手法上,《生还》坚持全程实景拍摄,摄制组辗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三省全域,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极寒环境中完成拍摄。影片大量减少绿幕技术的使用,战争场面采用真实爆破与火光效果,力求营造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观众仿佛亲临那个冰与火交织的残酷战场。这种对真实性的极致追求,不仅体现在视觉呈现上,更深入到影片的每一个细节——从战士们的服装道具到野外生存的艰难状态,无不还原历史原貌。演员选择方面,影片大胆启用新人,全片无明星大腕加盟,这一决策使得角色形象更加贴近历史中的平凡英雄,避免了明星光环对历史叙事的干扰,让观众更能沉浸于故事本身。
影片的核心情节始于1938年那个异常寒冷的冬天,东北抗联战士们在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极端环境下,以生命为代价与日寇周旋作战。影片通过李童、耿团长、裴大姐等一批平凡而伟大的抗联战士群像,细腻刻画了他们在战火中的相互保护、无畏牺牲与艰难生还。这些角色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英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恐惧有坚持的真实个体,他们的选择与行动,共同诠释了什么是“抗联精神”——那种在绝境中不屈不挠、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家国的英雄气概。
《生还》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对抗联精神的一种当代践行。拍摄期间,整个剧组面临着与历史情境相仿的严峻挑战:极寒天气对演员表演和设备运行构成极大考验,实景拍摄的艰苦条件让每位参与者都亲身体验到当年抗联战士的不易。这种创作态度使得影片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成为一次历史的体悟与传承。在东北地区的路演中,影片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白山等城市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许多观众表示,影片以其真实质感与震撼场面让人深刻体会到抗联战士的艰辛与伟大,不少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潸然泪下,称这部作品是“一堂最好的历史课”,成功地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以鲜活的形式呈现于银幕。
作为一部战争史诗,《生还》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在于其对民族精神的重塑与传扬。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时刻,这部电影以朴实而有力的方式,打捞起一段被时光尘封的历史记忆,让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透过银幕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理解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影片所展现的抗联精神——那种在绝境中坚守信念、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力量,跨越时空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激励着当代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担当使命。通过高群书导演的镜头,那些曾经在白山黑水间战斗的英雄们再次“生还”于我们的集体记忆之中,他们的故事与精神,必将随着这部电影的传播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