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铭记:9月3日电影频道《东京审判》播出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一九四六年的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席上,中国法官梅汝璈身着黑袍,目光如炬。这场持续两年半的审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用国际法追究战争责任的先河。当十一个战胜国的法官齐聚东京,法庭内外的博弈早已超越了法律范畴,成为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重要一环。
梅汝璈抵达东京后遭遇的第一个挑战看似微不足道——法官座次排列。庭长韦伯将中国法官安排在英国法官之后,这个细节背后折射的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轻视。梅汝璈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个人荣誉问题,更关乎国家尊严。他据理力争:“中国作为受日本侵略最深、抗战时间最长的国家,理应获得应有的尊重。”在谈判陷入僵局时,他毅然脱下法袍,以退出审判表明立场。最终,法庭接受了他的主张,按照日本投降书签字顺序重新排列座次。这场看似简单的座次之争,实则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平等地位的一个缩影,预示着这场审判将充满艰难的外交博弈。
审判过程中,最激烈的争论围绕是否适用死刑展开。来自英美法系的法官们对死刑持保留态度,印度法官甚至主张以佛教慈悲精神宽恕所有战犯。梅汝璈在法官会议上慷慨陈词:“千百万元辜生灵在战争中惨遭屠戮,如果连罪大恶极的战犯都不能被判处极刑,我们如何向亿万国民交代?”他深知,若不能严惩发动侵略的元凶,战争的阴霾将永远悬在人类文明的上空。最终,法庭以六比五的微弱多数通过死刑判决,七名甲级战犯被送上绞刑架。这一票之差,不仅改变了战犯的命运,更确立了侵略战争必受严惩的国际法原则。
电影《东京审判》通过记者肖南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普通日本家庭的摧残。这个叙事线索与法庭上的激烈辩论形成对照,揭示了一个深刻主题: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当肖南目睹曾经的同学因军国主义教育而变得狂热,当他在废墟中寻找恋人的踪迹,观众得以从另一个维度理解审判的意义——不仅要惩罚罪恶,更要治愈创伤,防止悲剧重演。
导演高群书为还原历史真相投入巨大心血。耗资近千万元1:1重建的法庭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审判现场。更难得的是,影片中百分之八十的法庭台词源自真实历史记录,辅以《梅汝璈日记》的画外音,构建起真实可信的历史语境。刘松仁饰演的梅汝璈之所以令人信服,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他捕捉到了这位法学家在历史关头的内心挣扎与坚定信念。
东京审判历时两年半,开庭八百一十八次,内部会议一百三十一次,四百一十九位证人出庭作证,受理证据四千三百三十六份,形成的英文审判记录达四万八千四百一十二页。这些数字背后,是国际社会为确立战争责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尽管审判存在局限性,如未追究天皇战争责任、未能彻底清算日本细菌战罪行等,但它确立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原则,为后来《联合国宪章》中关于禁止侵略战争的规定奠定了法理基础。
在胜利八十周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具有特殊意义。电影频道选择在纪念日播出《东京审判》,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梅汝璈在日记中写道:“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欠下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这段话道出了铭记历史的真谛——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避免悲剧重演。
当银幕上重现梅汝璈在审判席上握理力争的身影,当镜头扫过战犯们最后的表情,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责任。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今天,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依然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东京审判确立的原则,如同高悬的明镜,提醒世人:任何破坏和平的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这段跨越八十年的记忆,将继续警示后人珍视和平,捍卫人类文明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