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书《生还》终极预告发布:2%生存率震撼长春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九月三日,一部名为《生还》的影片即将登陆全国院线。这部由长影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岩上影业(黑龙江)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出品的电影,并非寻常意义上的战争片。它是中国首部全景式展现东北抗日联军完整斗争历程的影视作品,其背后承载的,是一段被尘封已久却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影片改编自抗联女兵李敏的亲身经历,通过导演高群书独特的纪实镜头,将观众带回到那个风雪交加的年代。故事以十四岁女兵李童的视角徐徐展开,讲述了抗联主力部队西征后,留守团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坚持游击作战,最终突破日军重重围剿,跨越国境进入苏联整训,随后被改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重返东北战场继续抗敌的完整历程。这个视角的选择颇具深意,一个少女的成长轨迹与民族存亡的历史时刻相互交织,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拥有了更为细腻的情感温度。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对日作战、坚持时间最长、作战环境最恶劣的抗日武装力量。在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斗争中,这支英雄的部队牵制了七十余万日军兵力,歼灭日伪军十七万余人,用鲜血和生命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铸就了一道不屈的防线。影片通过镜头语言,真实再现了这段“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抗战史诗。
在影片发布的“希望定格”版终极海报中,抗联战士们聚集在深山密营中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坚定的神情。这张海报巧妙捕捉到了革命者在极端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主义精神,那种在黑暗中依然相信光明的勇气令人动容。而同期发布的“血战到底”版终极预告,则揭示了抗联“三万壮士七百生还”的惨烈历史。数字的对比触目惊心,三万将士出征,最终仅有七百余人幸存,这样的生还率在战争史上也属罕见,它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残酷与悲壮。
在长春举行的首映礼上,影片获得了来自各界的强烈反响。空军航空大学的师生、普通观众以及作家李发锁、演员刘浩存等嘉宾共同观看了这部作品。许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被抗联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深深打动,有观众感慨影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人的血性”。青年演员刘浩存在映后交流中表达了对导演高群书的敬佩之情,并将这部影片称为“中国人民永不屈服的尊严之战”。这些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的一致好评,印证了影片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情感力量。
导演高群书一向以擅长纪实风格著称,他的镜头语言朴实而有力,不过度渲染,不刻意煽情,却能在冷静克制的叙事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生还》中,他再次运用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融合。影片没有将抗联战士神化,而是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坚韧。那些在冰天雪地中行军的脚步,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坚定的眼神,那些在生死关头依然保持的信念,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随着影片预售的全面开启,东北地区的多城路演活动也同步展开。制作团队将走进高校和各大城市,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种深入民间的宣传方式,与影片所传达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历史不应该只存在于教科书上,而应该活在每个普通人的心中。
《生还》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坚守、关于民族气节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少女的视角,展现了抗联战士“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铮铮铁骨,也展现了在民族危亡关头,普通人如何成长为英雄的心路历程。影片中那些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希望的身影,那些在黑暗中依然相信黎明的眼神,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最生动的诠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些记忆必须被珍藏,有些精神必须被传承。《生还》所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递。当观众坐在影院里,透过银幕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时,他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沉重,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那些在长白山的林海雪原中坚持战斗的身影,那些在松花江的冰面上艰难前行的脚步,都将通过这部电影,永远镌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