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电影创作研讨班德清开班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莫干山上的光影密码
莫干山的初冬,竹海未褪尽绿意,晨雾漫过民国老别墅的壁炉烟囱。百余名浙江电影人沿着青石板路走向会场,手里保温杯蒸腾的热气,与山间晨雾融成一片。
培训班开班仪式简洁而有力。当主持人点明“打造浙江电影精品,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目标时,台下许多人的笔尖在纸页上停顿——那不仅是会议纪要,更是对行业未来的叩问。
编剧许渌洋的声音在会场响起时,空气骤然紧绷。“电影是深度的叙事艺术,既要视觉奇观,也要情感价值。”他话锋一转,直指行业痛点:“资源错配,必须从创作端降本增效。”有人低头记录,有人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沉思。视觉奇观与情感价值,这本该是电影的双翼,却在现实中常常折翼。
导演徐展雄的分享带来更多震动。他透露新作《四渡》将聚焦青年毛泽东与四渡赤水战役时,会场响起细碎的议论声。这不是又一部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叙事革新,让历史与当代青年对话。坐在角落的年轻制片人小林想起自己搁置的剧本——那个关于江南水乡的故事,是否也缺少了这样的叙事勇气?
午后会场,技术议题掀起高潮。
墨境天合的视效总监崔琛走上讲台,大屏幕亮起《黑神话:悟空》的片段。金箍棒划破长空,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技术如何为想象插翅。当AI生成的场景无缝切换时,会场响起一片惊叹。小林注意到前排一位白发老者——某老牌制片厂的艺术指导,正掏出老花镜,身体前倾,紧盯着屏幕上流淌的代码与光影。
博采影视基地总经理沈辰奇的演示更让人恍如置身未来。虚拟制片流程中,AI实时渲染的场景让取景地限制成为过去时。“这不只是技术革新,”沈辰奇强调,“这是影视工业效率与表现力的双重革命。”茶歇时,几位导演围着他追问细节,咖啡凉了也无人理会。
产业层面的讨论同样火花四溅。
应旭珺用数据拆解市场,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观众喜好的温度;许志湧剖析商业院线电影的选题思路,每一个案例都是市场的密码;李玮分享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路径时,海外观众的笑声与泪水通过视频传来,让“文化出海”不再只是口号。
傍晚,培训中心走廊变成临时展区。浙江省之江影视服务拍摄中心、横店影视剧组服务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小林在之江拍摄中心的展台前驻足——展板上,从剧本备案到场地协调的全链条服务流程一目同仁。一位工作人员正热情介绍:“我们有全省场景资源库,无论民国街巷还是未来都市,都能匹配。”
“也就是说,”小林试探着问,“如果我想拍一个莫干山竹海与数字世界交织的故事……”
“我们不仅能协调莫干山实景拍摄,还能推荐虚拟制片团队。”工作人员微笑回应,“浙江的影视服务体系,就是要让创意没有后顾之忧。”
最后一天,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孟中登上讲台。他谈及短剧时代的挑战时,台下格外安静——这是每个从业者都在面对的浪潮。但孟教授话锋一转:“越是碎片化阅读时代,完整的电影体验越显珍贵。挑战的另一面,是创新的契机。”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交换着联系方式与创意灵感。那位白发艺术指导正和年轻特效师热切讨论,约定回杭州就见面深谈;小林笔记本上已写满构思,那些关于江南的故事,终于找到了与技术结合的方式。
山风拂过,竹涛阵阵。这群电影人带着莫干山的光影密码下山,回到杭州、宁波、温州的片场与写字楼。他们知道,浙江电影的未来,不再只是银幕上的梦,更是可触可感的现实——在数据支撑的市场分析里,在虚拟制片的算法间,在全链条服务的保障中,更在每一个不忘初心的创作瞬间。
培训班结束了,但浙江电影的新故事,刚刚写下第一个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