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38年后再续经典,原因何在?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三十八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在为宁采臣和聂小倩流泪?
三十八年前,一部叫《倩女幽魂》的电影横空出世。那时候的张国荣还不是”哥哥”,王祖贤也才二十出头。谁能想到,这个书生和女鬼的故事,会让几代人都念念不忘?最近4K修复版重映,电影院里坐满了年轻面孔。他们举着手机拍下宁采臣撑着破伞在雨中奔跑的画面,发朋友圈说”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小倩了”。
我特别记得宁采臣第一次见到小倩的场景。那个傻书生在兰若寺躲雨,突然听见有人在弹琴。他循着声音找过去,看见白衣女子赤脚踩在琴弦上——月光把她的脚趾照得透明,裙摆被风吹得像要飞起来。这时候镜头突然切到树梢上挂着的骷髅头,吓得观众一激灵。这种美与恐怖的切换,现在看依然过瘾。
江逐浪老师说这片子最打动人的是”两个好人的相互救赎”。小倩被迫害人,每次得手后都躲在树后偷偷抹眼泪;宁采臣明知她是鬼,还是把护身符塞给她说”你比我更需要这个”。有个细节特别戳心:小倩把宁采臣推进浴桶躲姥姥,自己湿着头发在门外周旋。书生从水里冒出来时,第一句话是”你的衣服都湿了”。这种笨拙的关心,比一万句”我爱你”都动人。
张国荣演的宁采臣有种特别的”破碎感”。他背着竹箱摔进水坑会傻笑,被鬼追得屁滚尿流也不忘捡账本。但你看他蜷在破庙里给小倩画像时,手指在发抖——既怕女鬼索命,又忍不住想靠近。这种矛盾感让书生形象活了起来,观众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是普通人,都会害怕,但总有些东西值得冒险。
这些年至少有几十个版本的”聂小倩”,有的把故事改成三角恋,有的让燕赤霞当主角。但为什么大家还是最爱87版?可能因为它抓住了中式浪漫的精髓。你看小倩飘过水面的镜头,裙摆掠过荷叶的样子,活脱脱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还有宁采臣用身体替小倩挡阳光那段,没有亲亲抱抱,就一个影子慢慢覆盖另一个影子,这种含蓄比现在那些动不动就滚床单的戏码高级多了。
电影最后,宁采臣用背挡住投胎通道,对小倩喊”快走啊”的时候,整个影院都在抽鼻子。这个设计特别妙——书生没能力打败黑山老妖,他能给的只有血肉之躯。这种无力感反而让牺牲显得更真实。现在很多仙侠剧动不动毁天灭地,其实不如这种”凡人对抗命运”的设定来得震撼。
重映散场时,听见两个00后女生讨论:”要是宁采臣能等到转世的小倩就好了。”我突然想起蒲松龄原著里那句:”人鬼殊途,尔深情如此,鬼亦有灵。”三百多年前的故事,到今天还能让年轻人揪心,大概就是因为这种跨越生死的执念,永远能戳中人心最软的地方。
看完修复版,最大的感受是:好电影就像小倩那幅画,时间越久,墨色越鲜亮。现在技术能把胶片上的划痕都修掉,但修不掉的是张国荣抬眼时的温柔,是王祖贤转身时衣角的弧度,是宁采臣说”今生无缘,来世再续”时,观众心里咯噔一下的钝痛。三十八年过去,我们依然会为这样的爱情心碎,可能因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痴傻,反而成了最奢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