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届戛纳导演双周单元“金马车奖”花落托德·海因斯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托德·海因斯要去戛纳领奖了!这次不是竞赛单元,而是导演双周的重磅”金马车奖”。5月14号那天,这位总爱把胶片玩出花的美国导演会站在开幕仪式上,从法国导演协会手里接过这个相当于终身成就奖的荣誉。说起来挺有意思,这个奖2002年才设立,专门颁给那些敢把电影当实验做的狠角色——十五年前贾樟柯拿过,现在轮到《卡罗尔》的导演了。
法国人给海因斯写的颁奖词特别带劲,说他”每部电影都在拆解规则”。这话真不假,你看他1998年拍的《天鹅绒金矿》,愣是把70年代华丽摇滚拍成了性别流动的狂欢。那些镶着亮片的戏服现在看都前卫,更别说当年了。最绝的是他用伪纪录片手法讲摇滚明星布莱恩·斯莱德的故事,胶片里掺着颗粒感的演唱会录像,虚虚实实看得人头皮发麻。
说到伪纪录片,不得不提他更早的成名作《超级巨星卡朋特》。这片子邪门到用芭比娃娃当主演,全程定格动画拍卡朋特兄妹的悲剧故事。你能想象吗?塑料娃娃在迷你钢琴前弹《昨日重现》,关节咔咔响着慢慢得厌食症。这种操作现在看都够疯的,难怪法国导演协会特意点名表扬。
不过海因斯可不只会搞实验。2015年那部《卡罗尔》把禁忌之恋拍得像老式明信片,凯特·布兰切特戴着皮手套摸鲁妮·玛拉头发丝的镜头,至今还是LGBTQ电影的经典画面。但你别以为这是纯爱片——加油站那场突如其来的暴力戏,直接把温柔绸缎撕出个血口子,这就是法国人说的”把爱和暴力搅成情感漩涡”的本事。
新片《五月十二月》也够绝的。娜塔莉·波特曼演的女演员去调研角色原型,结果发现当年轰动全美的师生恋藏着更多腌臜事。海因斯这次玩的是身份置换的心理游戏,镜头在波特曼和朱丽安·摩尔之间来回切换,到后来你都分不清谁在模仿谁。这种叙事把戏也就他敢这么玩,难怪颁奖词里夸他”永远在试探电影的可能性”。
其实”金马车奖”挺有意思的,它不看你票房多高,就认死理儿——够不够叛逆。当年贾樟柯靠《天注定》拿奖的时候,那些生猛的底层叙事把评委震得不轻。现在海因斯获奖,组委会肯定惦记着他那些离经叛道的点子:比如《安然无恙》里把环保恐怖症拍成末世寓言,或者《黑暗水域》用律政片外壳装环保议题的胆量。
听说领奖当天还会放他电影的混剪,我打赌肯定少不了《卡罗尔》里隔着百货公司橱窗的对视,《天鹅绒金矿》中人造血浆与亮片齐飞的演唱会,说不定还会剪进去《五月十二月》里波特曼对着镜子练习”变态笑容”的毛骨悚然镜头。这些画面拼起来,就是海因斯最擅长的——把禁忌话题包装得既美丽又危险,像裹着糖霜的刀片。
现在想想,这个总爱折腾胶片质感的导演确实配得上”金马车”。从用玩具拍电影开始,到把LES爱情片送进奥斯卡,他每次出手都在证明:电影这玩意儿,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5月的戛纳海滩边,又有个老顽童要去领他的”最不守规矩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