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珈西《温柔》北影节展映 虚实交织显女性成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黑白与彩色交织:李珈西在《温柔》里埋下的女性成长密码
电影院里灯光暗下来的那一刻,我还没意识到自己即将经历怎样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冒险。李珈西导演的《温柔》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亮相时,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像语言撕开了女性成长这个看似温柔实则暗流汹涌的话题。
彩色画面里晃动着年轻女孩的恋爱故事,那些明亮的色调像是打翻了的糖果罐,甜得让人忍不住微笑。可转眼间银幕就切换成黑白影像,记录着剧组现实的琐碎日常,这种割裂感让人坐直了身体——原来彩色部分都来自李珈西自己的小说《夜色温柔》,而黑白画面才是血淋淋的现实。这种双层叙事结构不是炫技,我后来才懂,每次色彩转换都是时空的跳跃,更是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遭遇情感困境的视觉化呈现。
苗若芃那张熟悉的脸出现在大银幕上时,我差点没认出来。这个往常在喜剧里插科打诨的演员,第一次触电大银幕就完全颠覆了自己。她演的那个”普通却自信”的女孩,在镜头前自然得像是纪录片里的素人。后来才知道,李珈西用了半即兴的创作方式,很多场景都是导演现场临时”制造事件”后捕捉的真实反应。难怪当女主角在雨中蹲着系鞋带时,那种狼狈里透着的倔强会如此真实,真实到让人心尖发颤。
更绝的是赵子慧饰演的中年女导演西,她和苗若芃的角色形成奇妙的镜像关系。看着西在片场焦头烂额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我总觉得是在看李珈西自己的成长切片。有个细节特别戳人:西在监视器后面看着年轻演员的表演,突然恍惚了一下,那个眼神里分明闪过二十年前的自己。这种戏中戏的结构让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变得模糊,就像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与过去的自己对话。
黄才伦说这片子”既有生活流的细腻,又有超现实的冲击感”,我举双手赞成。记得有个场景是女主角在火锅店和男友吵架,前一秒还是写实的日常对话,下一秒突然变成慢镜头,滚烫的红油锅底溅起来的油星在空中定格,背景音全部消失——那一刻的窒息感简直要从银幕里溢出来。而老戏骨赵小锐感叹的”生活流手法自然到几乎看不到表演痕迹”,在菜市场那场戏体现得淋漓尽致。女主角蹲在鱼摊前看老板杀鱼,鳞片粘在她牛仔裤上的特写,比任何哭戏都更有力量。
映后交流时,有个女观众红着眼睛说”温柔的表象下藏着很汹涌的情绪”,这句话在我脑子里盘旋了好几天。王映涵说得对,《温柔》的核心始终是女性成长叙事,但不是那种开挂式的大女主套路。它记录的是普通女性在生活缝隙里的微妙蜕变,就像片中反复出现的那个意象:女主角总是不自觉地用指甲去抠手机壳边缘,直到某天发现那个位置已经被磨出了光滑的弧度。
散场时我注意到,很多观众是等到最后一行字幕消失才起身的。或许大家都在等一个答案:温柔到底是什么?赵子慧在采访里给出的解释让人心头一热——”温柔不是软弱,是女性用力量照亮自己与他人的过程”。这大概就是李珈西拍了十部电影后,交出的最锋利的温柔。
听说《温柔》很快就要正式上映了,这场关于女性成长的银幕对话才刚刚开始。我暗自决定要带闺蜜二刷,因为有些藏在色彩转换里的密码,需要女性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才能完全破译。坐在回家的地铁上,手机突然收到朋友消息:”听说新片好看吗?”我盯着车窗外流动的灯光,打了又删,最后只回复:”记得带纸巾,但不是用来擦眼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