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消失》:家庭重组下的悬疑与亲情深渊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那个总在深夜发出声响的老房子,藏着多少说不出口的秘密
雨涵推开老宅大门的时候,木门发出”吱呀”一声长叹。十七年没回来,这栋父亲留下的老房子比她记忆里更加阴郁。墙纸泛黄卷边,像老人松弛的皮肤;楼梯扶手上的雕花里积着厚厚的灰,那些繁复的纹路现在看起来像某种神秘的符咒。
杨烨儿把雨涵这个角色演得太真实了。她站在客厅中央,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父亲最后坐过的那把藤椅,眼神里那种空洞的悲伤看得人心里发紧。父亲自杀前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个问题像根刺扎在她心里。而新搬进来的继母郭婉冬,总在深夜穿着真丝睡裙在走廊游荡,高跟鞋踩在地板上的声音像定时响起的闹钟。
厨房的碗柜第三格抽屉永远关不严实,雨涵记得小时候父亲总说那是房子”年纪大了骨头松”。但现在那个抽屉会在半夜自己滑开,发出”咔嗒”一声响。第一次听见时,雨涵以为是小偷,举着棒球棍战战兢兢下楼,却看见继母背对着她站在洗碗池前,水龙头哗哗流着,可她手里根本没有要洗的东西。
导演安卫杰太会拍这种细思极恐的细节了。二楼走廊尽头的穿衣镜,每次经过都能瞥见人影一闪而过;阁楼的老式座钟总在凌晨三点十七分停摆,和父亲死亡证明上的时间分秒不差。这些都不是廉价的惊吓,而是像钝刀子割肉般慢慢渗入骨髓的寒意。特别是当雨涵发现继母梳妆台抽屉里那沓泛黄的照片——每张合影上父亲的脸都被锐器刮花,而站在他身边的女人,根本不是现在的继母。
王彦皓演的心理医生出场时,我还以为故事要走解谜破案的路子。结果他递给雨涵的那份病历才是真正的炸弹——原来父亲生前最后半年每周都去心理咨询,病历本上潦草地写着”幻觉加重””听见亡妻声音”。最瘆人的是最后一页的涂鸦,画着和雨涵梦里一模一样的场景:一个女人站在阁楼窗口,头发垂下来像黑色的瀑布。
电影里那个暴雨夜的戏绝了。雷声把老房子的每个角落都震得发抖,雨涵追着继母跑上阁楼,手电筒的光束在雨帘里划出颤抖的弧线。当她在积水的天花板上摸到那个暗格,掏出来的居然是自己小时候的玩具熊——可是她明明记得这个熊早被父亲烧掉了,因为五岁那年她坚持说熊会半夜自己走路。
真相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开时,我旁边的观众都在倒抽冷气。原来继母脖子上的珍珠项链是雨涵生母的遗物;原来阁楼地板下藏着的药瓶标签上写着雨涵的名字;原来父亲书桌抽屉里那封没寄出的信上写着:”女儿又开始梦游了,和她妈妈发病前一模一样…”
最后二十分钟的镜头语言简直神了。雨涵站在生母跳楼的窗前,镜头从她背后慢慢推近,观众能看见她睡衣下摆沾着阁楼的灰尘,头发上别着继母的发卡。当晨光透过彩绘玻璃照进来,地上两个人的影子渐渐融成一个人。这个画面后劲太大,我散场后站在洗手间镜子前看了好久自己的倒影。
不得不说陈丝他们的剧本写得真巧妙。所有你以为的灵异事件都有合理解释,但解释比鬼故事还让人毛骨悚然。就像雨涵终于打开父亲锁着的工具箱时,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三套病历——她自己的、母亲的和…那个她以为是继母的女人的。影片结尾停在雨涵拿起电话的瞬间,观众永远不知道她是打给心理医生还是警察,但能看见她手腕上渐渐浮现的淤青,形状像极了她五岁时画在墙上的”好朋友”。
看完电影那个晚上,我家水管突然发出奇怪的声响,我几乎是跳起来去检查。这才发现好的悬疑片后遗症不是害怕黑暗,而是开始怀疑光明下的每一个日常细节。《消失的碎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让你相信最亲近的人可能戴着别人的面具生活,而最陌生的记忆里,或许藏着关于自己最致命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