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在此》原声版(BD1080P/3.3G-MP4)独家资源上线高清版本网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五月的北京夜晚,巴西电影《我仍在此》的首映红毯上突然下起小雨。巴西总统夫人罗桑热拉撑着透明雨伞走向媒体区时,裙摆被风吹得微微扬起,这个意外插曲反而让现场气氛更生动了。她手里攥着女主角费尔南达·托里斯亲笔写的信,信纸边缘已经被雨水洇湿了一角。”中国观众们,当你们看到玛尔塔在贫民窟的瓦砾堆里翻找儿子照片时…”她念到这句时突然停顿了一下,转头对翻译说了句葡萄牙语,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是特意要求把”瓦砾堆”这个词翻译得更准确些——因为电影里那个场景,是用真实施工废墟拍的。
这片子来得挺有意思。去年里约电影节首映时,银幕上正放到女主角举着扩音器在市政厅前抗议的戏份,场外突然传来真实的警笛声,观众席瞬间爆发出一片会心的笑声。这种”戏里戏外”的魔幻现实感,现在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姚晨在映后交流时说起个细节:女主角在停尸房确认儿子遗体时,镜头一直对着她颤抖的右手,那手上还粘着前一天示威时没洗掉的油漆,”这种克制又精准的表演,比嚎啕大哭更有穿透力”。
电影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转场很有意思。玛尔塔在儿子失踪后第一次独自吃饭,镜头从她机械咀嚼的侧脸摇到窗外,正好拍到街对面广告牌上的泳装模特——那个笑容灿烂的巴西少女海报,下半截已经被抗议者用喷漆涂成了骷髅。这个不到三秒的镜头,把个人悲剧和社会撕裂勾连得特别巧妙。后来听制片人说,这个场景原本不在剧本里,是导演在拍摄途中偶然抓拍到的。
首映礼上金砖银行行长罗塞芙聊起个冷知识:片中警局场景用的就是真实发生过类似案件的警察局,连办公桌上的咖啡渍都是原样保留的。这种近乎执拗的真实感,让坐在我前排的周咏梅女士看到三分之二处就掏出了手帕——后来才知道,她儿子正好和片中遇害少年同龄。
姚晨送给巴西总统夫人的黑胶唱片也藏着小心思。《脐带》原声带里那首蒙古族民歌,和《我仍在此》里玛尔塔哄孙子睡的摇篮曲形成了奇妙呼应。总统夫人接过唱片时特别问了句:”蒙古族的母亲们也唱这样的长调吗?”这个即兴提问,倒比正式发言更贴近电影要表达的东西。
片子定档5月16日挺值得玩味。这个日期距离巴西母亲节刚好一周,而片中关键线索——那个被踩碎的眼镜,就是在母亲节促销摊位前找到的。现在北京几家艺术影院已经打出”双母语场次”的招牌,除了葡语原声配中文字幕,还会安排几场普通话配音版。听说配音版特意保留了原版里菜市场摊主的里约口音,这细节处理得挺用心。
映后酒会上,中影的任月端着咖啡杯在电影海报前站了很久。后来她告诉我,海报上女主角背影里的那面涂鸦墙,在里约实景拍摄时每天都会被新的抗议标语覆盖,”就像电影里说的,记忆需要不断被重新书写”。这话让我想起散场时,两个巴西留学生站在电梯口争论:穿红裙子的女议员到底是不是真凶?这种开放式讨论,或许才是跨国放映最珍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