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达拉》上映:李雪健沉稳演绎援疆人精神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李雪健的手掌抚过新疆棉田
你能想象吗?在新疆阿克达拉那片曾经飞沙走石的戈壁滩上,现在能看见望不到边的白色棉海。电影《阿克达拉》里有个镜头特别戳心窝子——李雪健饰演的老援疆人蹲在地头,抓起一把泥土慢慢碾开,混着棉铃壳的碎屑从指缝里簌簌落下,他抬头时眼角的皱纹里卡着细沙,却笑得像个孩子。
这片棉田来得可不容易。导演张忠为了拍出真实感,带着团队往新疆跑了不下十趟。有个采棉的夜戏,剧组真找来了三十多个当地棉农当群演,有个维吾尔族大爷操着带口音的普通话对李雪健说:”你们当年打下的井,现在还在浇我的地呢。”这话后来被张忠原封不动地塞进了电影里。监制西尔扎提·亚合甫坚持要用实景拍摄,他说那些被风蚀出奇形怪状的雅丹地貌,才是援疆故事最硬核的见证者。
吴军演的年轻干部刚来时闹过笑话。预告片里有段他学开拖拉机的戏,机器突突突地窜出去,吓得几个戴小花帽的巴郎子(维吾尔语:小男孩)边跑边笑。但就是这个连坎土曼(新疆传统农具)都握不好的”生瓜蛋子”,后来带着老乡们搞起了滴灌技术。电影里最燃的段落是深夜抢修水渠,手电筒光柱在狂风里乱晃,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十几号人用三种语言喊着号子,把水泥管往决口处推。
杜少杰演的技术员有个细节特别真实。她总在笔记本上记维吾尔语单词,扉页贴着张便签:”亚克西姆赛斯(你好)要说成亚克西莫赛斯才对,尾音要往上扬”。有场她在巴扎(集市)帮阿娜尔罕大婶卖葡萄干的戏,说着说着突然卡壳,急得直挠头,结果大婶一把搂过她肩膀,用生硬的汉语说:”我的女儿嘛,慢慢来!”
电影里那些诗意画面可不是凭空造的。张忠在喀什采风时,偶然拍到了暮色里棉田喷灌的场景,水雾中突然划过一群白鸟,这个镜头被他原样复刻到了正片里。还有李雪健教孩子们认北斗七星的那场戏,星空是真的在帕米尔高原拍的,老人手指的方向,恰好对着内地援疆干部们老家的方位。
金鸡奖展映时,有观众问为什么海报要把李雪健和奔跑的孩子们放在一起。美术指导当时解释:”老援疆人像胡杨树的影子,孩子们是新抽的枝条。”这话说得文绉绉的,其实电影里表现得特别直白——结尾处老爷子坐在新修的幼儿园门口,看着各族小孩分食同一个馕,画外音是他二十年前日记里写的:”今天又刮沙暴,栽的树苗倒了一半。不过没关系,明天接着种。”
现在预告片底下最火的评论是:”终于有电影拍明白援疆不是来扶贫,而是来当家人的。”有个新疆IP的网友留言:”我阿爸说他们那代人的字典里,援疆干部这个词后面永远跟着亚克西(好)。”6月21日上映那天,据说很多内地援疆二代要组团去看,他们想看看父辈们”用青春给戈壁滩纹身”的样子。
记得预告片最后有个空镜:晨光穿过白杨林,把斑驳的影子投在崭新的柏油路上。这条路在电影里很有讲究——当年是援疆人一锹一锹挖出来的路基,现在跑着维吾尔族姑娘开的粉色小巴车。这种变化,大概就是海报上那片金黄色的真正含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