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新片《一战再战》为何口碑佳票房差?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一战再战》这部电影,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没抱太大期望。毕竟,这年头动作片多如牛毛,而且看预告片,感觉就是那种典型的打打杀杀,没啥新意。但没想到,这片子一上映,口碑炸裂,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8%,MTC评分96,豆瓣也给了8.1的高分。斯皮尔伯格甚至说这是“今年最疯狂的电影”,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部电影。
电影讲的是一个叫鲍勃的父亲,为了救回自己的女儿,踏上了一条颠沛流离的路。主演阵容强大,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西恩·潘、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这些大咖。按理说,这样的阵容加上动作片的宣传,票房应该不错,但首周末表现却平平,可能是因为大家期待的是那种传统动作片的爽快感,而《一战再战》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这片子,你说它是动作片吧,其实更像一部文艺片。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以前拍的那种聚焦边缘人物和家庭伦理的片子,这次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尝试向类型片转型。电影里的动作戏份,虽然集中,但零散,缺乏那种连贯的爽感。爵士配乐,动感画面,后现代破碎的叙事,这些都让《一战再战》与传统动作片大相径庭。
电影改编自托马斯·品钦的《葡萄园》,探索的是全球左翼文化与后现代文化。通过鲍勃的寻女之旅,展现了激进分子的挣扎,对美国文化与现实的关注。片名《一战再战》本身就带有反讽意味,暗示着反抗与激进被商品化的现象。
角色设置上,电影折射出美国社会的各种议题。白人左翼的父亲,极右翼的形象,黑人母亲,还有混血女儿,这些都是美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元素。但电影的结局,大团圆,却与批判的主题形成了悖论,削弱了电影的讽刺力度。
有些观众觉得这片子平庸甚至无聊,可能是因为它没有实现那种颠覆与创新的期待。但我觉得,这正是《一战再战》的魅力所在。它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试图在动作类型的外壳下,融入后现代叙事与文化批判。对于影迷来说,这部电影值得细品;但对于追求爽快体验的观众来说,可能就没那么尽兴了。
总的来说,《一战再战》的成败,反映了艺术追求与市场接受之间的微妙博弈。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文化的探索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