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凤凰台》新文旅电影专家研讨在京召开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诗与山河之间》
收到那份乡贤大会的请柬时,李牧之正在上海最高端的写字楼里主持一场并购会议。烫金信封里滑出几片晒干的连翘花瓣,碎在红木桌面上,像故乡寄来的密码。他愣了神,窗外陆家嘴的霓虹忽然模糊成成县夏夜漫山遍野的流萤。
三人重逢在成县汽车站。当年分别时还是青葱少年,如今鬓角都染了风霜。企业家李牧之、学者周雨、画家陈致远——当年对着杜甫《凤凰台》发誓要“凤鸣九天”的三人组,被岁月冲刷成疏离的礼貌。直到他们推开老文化站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尘埃在光束中旋舞,一本泛黄的县志摊开在1978年的那一页。
那是个被遗忘的约定。特殊年代里,三个少年为保护一块刻有《凤凰台》残句的石碑,趁着月色将它沉入青泥河底。他们相约功成名就后回来打捞,却在各自奔赴的前程中将这个秘密搁浅。此刻,石碑的拓片就贴在发黄的纸页上,“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的字迹如昨。
打捞行动像一场迟到的成人礼。绳索勒进掌心,河水漫过膝盖,当那块承载着少年热血与文人风骨的巨石破水而出时,三双手不约而同地颤抖。陈致远突然大笑:“当年我们三个傻小子,怎么搬得动这千斤重担?”周雨轻声接话:“是诗的力量。”李牧之抚摸着冰凉的石面,想起杜甫流寓同谷时贫病交加却心系苍生的背影,忽然理解了什么是“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影片最动人的蒙太奇在此展开。镜头在三个时空自如切换:公元759年杜甫在凤凰台上极目远眺,笔下流淌出对家国天下的忧思;1978年的少年们用稚嫩肩膀扛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今天的他们站在乡村振兴的潮头,终于读懂这首诗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扎根土地的精神图腾。
导演刘全玮的镜头语言极尽克制。他没有让西狭颂摩崖、杜甫草堂变成明信片式的展示,而是让这些千年景观成为人物命运的见证者——陈致远在鸡峰山写生时,发现当年光秃秃的山脊已被万亩核桃林覆盖;周雨重访青龙寺,看见老住持的徒弟用直播向世界传播成县非遗;李牧之站在刚落成的电商产业园里,恍惚看见少年时追逐过的田埂。
研讨会上专家们热议的“电影+文旅深度融合”,在故事里具象为鲜活的日常。当李牧之最终决定将新项目落户成县时,他说服董事会的不是商业计划书,而是一组数据:全县通过文旅融合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300%,返乡创业青年数量创历史新高。这是新时代的“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乡村振兴的阶梯正在无数双手的托举中向上延伸。
影片结尾,修复好的凤凰台遗址公园正式开放。三个中年人与当年的自己重逢在镌刻着全诗的石碑前。朝阳初升,远山如黛,成县的山水田园在镜头里舒展成流动的《富春山居图》。画外音是杜甫的诗句,却由当地孩子们的琅琅诵读声接力传递——
“愿言光中兴,永使寒谷春。”
这声音飞越银幕,撞在每个游子心上。原来我们追逐半生的凤凰,从未离开过这座名叫故乡的梧桐台。而当千年的诗魂与新时代的乡愁在光影中相遇,文化自信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的温热土地,是让山河焕新的永恒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