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奇明与李雪琴跨界联手,新片《超乎预期》惊艳登场!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飞行家》:当东北文学转身面向市场,飞行方向何在?
在2025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首映现场,《飞行家》完成了它的全球首秀。这部由鹏飞执导、改编自双雪涛小说的电影,带着“东北文艺复兴”的光环,却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的航向——从文学性的历史反思,转向了通俗化的梦想叙事。这一转变,不仅关乎一部电影的成败,更折射出当代中国电影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艰难抉择。
## 颠覆性改编:从历史沧桑到个人追梦
《飞行家》的原著小说扎根于东北下岗潮的历史背景,充满了失落与沧桑的文学质感,讲述了一个横跨三代人的家族变迁史。然而,电影却进行了近乎颠覆性的改编——历史背景被隐去,家族叙事被简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普通人坚持梦想”的个人英雄故事。
导演鹏飞从《又见奈良》的文艺风格转向通俗商业片的尝试显而易见。这种转型本身无可厚非,电影史上有不少导演成功跨越类型边界。问题在于,当影片抽离了原著中支撑人物行为的历史语境,人物的挣扎便失去了根基,动机变得空洞。影评中提到的“情绪硬拔”和“假性激昂”,正是这种根基缺失的后遗症。
## 东北叙事的市场困境与“审美疲劳”
《飞行家》的尝试,实际上是在探索一条介于深沉文艺片与纯商业大片之间的“中小型商业片”路径。这种探索本身值得肯定,中国电影产业确实需要更多这类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作品。
然而,影片的改编在抛弃原著“文学性”和“作者性”的同时,似乎未能建立起足够有力的电影语言来弥补这一损失。室内搭景的架空感、缺乏真实空间感和年代质感的场景设计,进一步削弱了故事的感染力。这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当“东北叙事”逐渐成为文化热点,观众是否已对这一题材产生“审美疲劳”?还是说,疲劳的并非题材本身,而是叙事方式的单一化?
## 演员表现:类型化与角色困境
在表演层面,《飞行家》呈现出一种有趣的矛盾。职业演员蒋奇明被指表演痕迹过重,出现了模式化的“惯性”表演;而非职业演员李雪琴却因反应自然获得认可,尽管其角色本身被批评为“男性视角的理想化”的“贤内助”,缺乏深度和独立叙事。
这种矛盾揭示了电影在角色塑造上的整体问题——角色功能化明显,未能建立起立体的人物和人物关系。反倒是雷佳音、王彦霖等东北演员的客串带来了惊喜的喜剧效果,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短暂出场不需要复杂的角色建构。
## 双雪涛宇宙的野心中市场接受度的疑问
电影中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董子健的选角——他在《平原上的摩西》中饰演庄树,而在《飞行家》中却饰演了庄树的父亲庄德增。这一选角显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暗示双雪涛有打造个人作品宇宙的野心。
这种“宇宙化”的尝试在商业上具有前瞻性,但《飞行家》的改编方向却让人疑问:当文学性让位于市场考量,这样的“宇宙”还能保留多少原作的灵魂?影片被评价为“面向观众创作”却“背对原著读者预期”,恰恰点出了这一困境。
## 前瞻:东北叙事的新路径在何方?
《飞行家》的尝试,无论成败,都具有重要的行业参考价值。它揭示了中国电影人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探索,也反映了“东北文艺复兴”这一文化现象在影视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或许,东北叙事的未来不在于完全拥抱商业类型片,也不在于固守文艺片的小众领地,而在于找到一种既能保留文学深度,又能连接大众情感的表达方式。历史背景不一定是沉重的包袱,也可以是丰富故事质感的文化底蕴。
《飞行家》的首映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引发的讨论,关于文学改编的边界、关于地区叙事的可能性、关于艺术与市场的平衡,将继续影响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这部电影或许未能完美实现它的飞行梦想,但它至少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航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