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者咏梅:愿更多女性如李红般勇敢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留白处的光
这已是她第二次来到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席。距离上一次捧起那座沉甸甸的奖杯,倏忽已是六年。镁光灯依旧,红毯依旧,只是镜头推近时,她能清晰地感知到,时光已在她的面容上,镌刻下了比六年前更深的纹路。这一次,她因《出走的决心》中的“李红”而来。
李红,一个名字普通得如同我们街角遇见的任何一位中年女性。在银幕上,她是被母职与家庭牢笼长久囚禁的灵魂,生命的色彩仿佛已被日复一日的琐碎漂白。然而,咏梅没有赋予她一声歇斯底里的控诉,或是一个戏剧性的决绝姿态。她选择了一种近乎沉默的言说——一种克制、隐忍的“留白式”表演。
那是一种被命运挤压到墙角后,反而生出的静默张力。她的挣扎,不在狂风暴雨里,而在那微微颤抖却终究没有握紧的指节中;她的觉醒,不在宣言口号里,而在那望向窗外、从浑浊渐至清明的眼神里。她说,这并非刻意为之的艺术策略,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袒露。“我不是科班出身,”她的话语温和而坚定,“我不敢贸然尝试那些过于外化的表演,这种向内走的方式,或许更适合我。” 于是,那留白处,不再是虚无,而是蓄满了角色,乃至一个庞大女性群体无声惊雷的情感伏笔。
这留白的艺术,从银幕之内,悄然漫溢至她的人生。
访谈间,她谈起“李红”这个角色寄托的希冀。“我希望更多的女性,能像她一样,有勇敢觉醒的瞬间。”这觉醒,在她看来,路径漫长,且终点并非一个统一的标杆。她谈及自己对“幸福”的理解,那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内心认定。或许是事业成功的巅峰快意,也或许是亲戚每日接送孙子上下学的那份平凡暖意——只要内心认可,那琐碎的日常里便藏着真实的喜悦。
话题不可避免地触及岁月。她坦然展示着时光的笔迹,与六年前那个试图用脂粉“抹去”皱纹的自己,已悄然和解。“为什么要恐惧皱纹呢?它们和我脸上的笑容是一起来的。”她微笑着,那笑容让周遭过于明亮的光线都显得柔和起来。年龄与容貌的焦虑,在她这里,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消解——那是一种根植于生命内部的自信与从容。“自信本身就是美,”她说,“当你接纳了自己,世界才会真正地接纳你。”
从试图抹去,到坦然接纳,这不仅仅是一个女演员外表的变迁史,更是一个女性将外在规训一点点剥离,重新寻回自我主体性的精神成长史。她的表演艺术与人生哲学,在此刻形成了完美的互文:无论是李红在家庭牢笼中的“出走”,还是咏梅本人在社会审美牢笼中的“出走”,其内核,都是对自由与本真的坚决奔赴。
《中国电影报道》的镜头,记录下这份荣耀,更记录下这荣耀背后,一个电影人的思考与一个女性的生命顿悟。当中国电影走过一百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它所呼唤的,正是这般既有时代精神又有创新勇气的艺术灵魂。咏梅,以及她所诠释的“李红”们,不再是沉默的附庸,她们在银幕的留白处与生活的褶皱里,发出了自己的光。
那光不刺眼,却足以照亮许多同样在寻找出口的,沉默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