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推荐:《少林小子》武林奇趣寓言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漓江边的武林童话:李连杰与《少林小子》的江湖往事
1984年的桂林山水间,张鑫炎导演带着他的剧组在漓江畔搭起了摄影棚。这位擅长用镜头讲故事的导演,刚刚凭借《少林寺》创造了票房神话,现在他要给观众带来一部不一样的武林童话——《少林小子》。李连杰那张还带着稚气的脸庞再次出现在银幕上,只是这次他的少林棍法要面对的不再是王仁则那样的反派,而是一群活泼好动的”武林世家子弟”。
影片一开场就把观众带进了水墨画般的漓江风光里。龙家和鲍家这两个武林世家因为一场误会结下了梁子,偏偏两家各有八个孩子,整天在山水间追逐打闹。李连杰饰演的三龙和黄秋燕饰演的三凤就像一对欢喜冤家,一个耍着少林棍虎虎生风,一个舞着武当剑行云流水。据说当时选角时,张鑫炎特意找了李连杰的师姐黄秋燕来演女主角,就因为看中了她那套漂亮的武当剑法。
说到拍摄趣事,最让人难忘的是李连杰在漓江里拍打戏的场景。这个从小在体校练武的小伙子其实根本不会游泳,但为了拍好水中的武打场面,硬是在冰冷的江水里泡了好几天。这让人想起他拍《少林寺》时在黄河里的那场戏,也是寒冬腊月,冻得直打哆嗦还要做出潇洒的武打动作。张鑫炎导演后来回忆说,当时看着李连杰在漓江里扑腾,既心疼又好笑,但最后拍出来的效果确实惊艳。
影片里那些热闹的群戏现在看来特别有意思。龙家和鲍家的孩子们整天在竹林里、江面上追逐打闹,一会儿比试轻功,一会儿较量拳脚。最精彩的要数那场在竹筏上的群架戏,十几个孩子在晃晃悠悠的竹筏上闪转腾挪,既要保持平衡又要完成漂亮的武打动作。据说拍这场戏时没少有人掉进水里,但孩子们都乐在其中,把片场变成了真正的武林游乐场。
张鑫炎导演在这部电影里玩了个聪明的转型。他知道观众看腻了苦大仇深的复仇故事,就把《少林寺》里那种硬桥硬马的真功夫,变成了带着喜剧色彩的武侠轻喜剧。你看三龙和三凤斗气时,一个使少林棍一个用武当剑,打着打着就变成了眉来眼去的”比武招亲”。这种处理既保留了真功夫的扎实底子,又让电影多了几分生活气息。
影片后半段突然画风一转,当外敌来袭时,原本斗得你死我活的两家人立刻联手抗敌。这场戏里张鑫炎导演埋了个小心思——他用两家人化敌为友的故事,暗喻了”两岸一家亲”的主题。要知道那可是1984年,这样的隐喻在当时的电影里可不多见。李连杰后来回忆说,当时虽然年纪小,但也隐约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不止是打打闹闹那么简单。
说到武打设计,这部电影开创了一个先例——全部启用真实的武术冠军当演员。你看那些翻跟头、劈叉的动作,都不是靠剪辑做出来的花架子。特别是李连杰和黄秋燕的对打戏,一个刚猛有力,一个柔中带刚,把少林和武当的武术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真功夫”的美学后来影响了无数动作电影,从《黄飞鸿》到《一代宗师》,都能看到《少林小子》的影子。
影片最后,当两家人联手击退外敌,在漓江的夕阳下把酒言欢时,银幕上飘过”止戈为武”四个字。这个出自《左传》的成语,成了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张鑫炎导演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讲了一个关于武术真谛的故事——练武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守护值得守护的东西。
如今在CCTV-6重温这部电影,会发现它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那些在桂林山水间跳跃的身影,那些带着稚气却认真的武打动作,还有那些现在看来略显青涩的表演,都成了中国功夫片黄金时代的珍贵记忆。李连杰后来成了国际动作巨星,黄秋燕渐渐淡出银幕,但《少林小子》里那份纯粹的快乐,永远定格在了漓江的青山绿水间。